赓续红色电波精神 践行教育报国初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科孕育自革命战火中,从1931年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创建伊始,跟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它是全国较早建立无线电物理专业的院校,是西北地区工科院校中较早具有理科博士点的学校,曾研制出全国首台毫米波通信机。目前已成为我国面向“陆海空天”开展全方位电波传播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电波精神,将思政工作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构建了共育时代新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在“厚基础、强实践、宽视野、重交叉”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植入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拓素质”新理念,立足专业特色,赓续红色电波精神,在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上,有针对性地整合了思政育人资源。在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上,成立“红色电波”“光子初心”师生联合特色党支部,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帮带作用,推动师生党员立先进标尺、树先锋形象。组建“点亮青春”志愿服务队,以志愿服务为重要载体,落实思政教育实践,构建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的连接桥梁。以红色电波史为鉴,挖掘西电物理学科创始人、物理师资班创办者王一平等老一辈教育家红色故事思政元素,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形成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互相支撑,育人主体、场域、资源、方式全面且多样的物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大思政”工作格局。

    面向国家需求,凸显国防特色,以各培养环节为载体,创新了“一主两翼三协同”西电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基固本,扎实推进物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构建以价值观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夯实专业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为两翼,校内、校地、校际三元协同有机融合的“一主两翼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物理菁英班”本科生建立基于知识图谱一体化重构本硕博贯通衔接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学院、书院双育人空间和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全面驱动人才培养改革,推动构建科研导师制的拔尖人才学术训练与指导体系。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国家安全部门急缺的理论攻关问题、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的“卡脖子”问题、民生经济发展急需的广域高效无线通信问题等,丰富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核心课、多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学科开放前沿课,优化重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开放前沿课程”,围绕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设置“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创新实践”结合的递进式课程实践项目,强化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跟踪前沿能力,打造“三类型三层次”课程实践体系。

    强强联合,优势共享,多主体共同参与培养和评价,全面提升物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以物理学院各专业各培养环节为载体,校内、校地、校际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有机融合培养资源。依托学院现有的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2011信息感知协同创新中心、国防科工部门电波环境监测网—西安观测站(国内高校首家)等多个国家科研平台及电磁红外测试技术中心、陕西省工程应用创新中心、西电—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等十余个省部级实验室资源,把学院科研优势和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育人优势、培养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高水平科研反哺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融合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学科竞赛,参与横向课题基础研发项目,培养学生“信息+物理”多学科背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思政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着力点,由多主体参与培养质量评价,实现无线电物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均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5年来,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2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育人效果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黄军荣 郭立新 谢若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