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平台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数字化平台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中也急需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数字化平台,提高育人的智能化水平。

    数字化平台为更好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重要的条件保障,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沟通协作,为学校、家长和社区提供实时交流和协作的场所、灵活便捷和丰富多样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即时、精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有利于共享过程数据,赋能高质协同。数据的采集不再局限于在线情境,涉及多元主体、多个维度、多个环节的信息可以及时上传、共享,家长、教师和社会三方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实现深层次的、高质量的协同。

    构建数字化平台的目标和使命在于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需要汇聚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合力。

    学校承担好三个方面的职责:一是学习资源的提供。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包括各类教材、学习课程、拓展资料甚至包括互动学习活动等),以满足不同学科、年级和进度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够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二是学生信息的管理。学校可以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平台来管理学生信息、课程安排和学习资源等。通过学生各类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现学生画像的实时动态数据呈现,便于各方及时了解孩子学习需求、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三是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给家长提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资源、相应的指导与服务等。

    家长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关注孩子动态。家长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有效参与孩子的教育。家长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和家长会议,为学校提供意见和建议。二是加强交流学习。家长也应该学习如何成为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合格家长,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学校、老师、其他家长等就孩子教育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学习平台中提供的家庭教育相关案例、资源等,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社区和相关机构可借助数字化平台,将区域资源、省域资源和国家资源进行有效链接、集成与融合。如可以整合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资源等,发掘当地的社会实践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助力;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区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开展数字化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一是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能把学生的成长场所固化在学校,应转变为泛在的社会场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五育并举”有效落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和对教育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充分接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化,不断提高网络育人能力。二是学校家庭社会要厘清各自的角色定位,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与相互配合,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在线沟通交流平台,形成固定化、常态化的交流模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四是加强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平台数据库建设,加强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融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统计汇总,体现各类数据的真实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充分保障各方隐私权。

    新时代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数字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也必然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数字素养及网络育人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学校家庭社会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育人,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观念和能力,并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多方联动。

    (作者徐建华系浙江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陆和杰系宁波开放大学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