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系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日,厦门大学、翔安区教育部门、厦门一中三方共同签署“协议书”。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成为“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合作校”,同时,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还与厦门大学的三个院系合作共建。这是厦门市翔安区“高位嫁接”引入优质教育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翔安区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质量办学,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022年末,翔安区出台《翔安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在教学、教评、教改方面持续发力,同时通过整合农村完小、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等举措,引导强校带弱校,强校辐射周边校,打好“组合拳”,推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高起点建设新学校,“高位嫁接”引入优质教育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由厦门大学与翔安区共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韩家淮出任总校长,由翔安区引进全国骨干校长、省级名校长刘杨担任校长。
翔安区政府部门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22年全区新竣工教育基建项目、新开办学校、新增学位数量均在厦门市前列。
2020年以来,翔安区高水平开办中小学幼儿园38所,先后与厦门大学、福建教育学院等9所岛内名校、高校及国内知名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招录新教师1664人,其中部属及省属院校优秀毕业生306人。近年来,共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33人。
从2009年开始,翔安区率先启动与岛内优质学校合作办学,先后与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厦门六中、五缘实验学校、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等市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2020年起,翔安区的合作办学对象向大学延伸,并向省外拓展,先后与厦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教育学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等合作办学。这些合作共建举措,都是翔安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次新的尝试。
“以质量、资源、人才驱动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早日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翔安区教育部门领导表示,下一步,翔安区将继续围绕教育质量提升这一中心任务,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加大质量提升力度、资源整合力度、人才培养力度、校园安全推进力度,加快名师培养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未来,翔安区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区域内规划的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及一所高中,已明确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2023年3月,翔安区与上海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将在金海街道彭厝社区北侧地块合作开办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开工建设。引入优质教育力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大手笔整合“农村完小”,“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2023年9月,马巷中心小学郑坂校区、后许校区和内厝中心小学莲塘校区、光华校区等7个中心小学被纳入区直属学校,成为实质性分校。目前,全区共有13所农村薄弱完小实现整合。
大手笔整合“农村完小”,“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是《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重要内容。
“莲塘校区和光华校区以前都是农村完小,成为我们的分校区后,教师由中心校统一调配,教务、总务都由中心校统一管理。”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校长叶聪颖介绍,除了行政上统一管理,在教研与集体备课上,分校区也实现与中心校同步。
为了充实莲塘校区和光华校区的教学力量,内厝中心校在本学期派出骨干教师到这两个校区任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校还专门派出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以走教的方式到这两个校区任教。近期全区教育质量监测显示,这两个校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莲塘校区和光华校区教师人数少,以前没有条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现在成为分校区后,备课、教研、培训都更加方便,有更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叶聪颖说。
翔安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按照“整体规划、统一调配,分类推进”的原则,坚持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理念,探索“强校+校区”,以强育新,强化制度创新,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探索办学新路径,打破固有校际壁垒,打通资源流动环节,变形式上的整合为实质上的融合,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在小海岛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这是厦门市翔安区小嶝岛居民的切实感受。最近,国家教育部门公布全国第五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福建省有3所学校上榜,其中就有厦门市翔安区小嶝小学。
小嶝小学现在是大嶝中心小学的分校区,每个年段只有一个班,每个班级只有10多名学生。这所“微型小学”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却一点儿也不输城区小学。大嶝中心小学还有双沪校区。该校区位于风光旖旎的“英雄三岛”西南端,办学规模为12个班、学生420人,教育教学质量广受群众认可。
现在的大嶝中心小学,以“英雄三岛精神”为引领,扎根英雄三岛办教育,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大嶝中心小学及辖区内3所完小全部获得翔安区教学质量优质奖。蝶变的“一校多区”,不但满足片区适龄儿童的就学要求,也让小海岛上的居民享受到就地接受优质教育的便利。
多方位加强联动,“以强带新”携手发展
高起点办一所新学校,师资从哪里来?管理团队从哪里来?翔安区采取“以强带新”的方法,直接做到高起点发展。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黎安校区就是其中的典型。
2022年9月,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黎安校区正式开学。这个校区办学规模为48个教学班,可提供2160个小学优质学位。作为一所规模不小的学校,翔安区教育部门并没有“另起炉灶”,而将该校作为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分校来进行管理。
翔安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翔安区第二实验小学是翔安区教育部门直属的强校,该校校长潘晓燕是厦门市引进人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一所新学校成为强校的分校,管理团队、教师都可以从本部派遣,这样能直接实现高起点办学。
“黎安校区以‘未来学校’为理念。这里说的‘未来学校’既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也不是一个目标概念,更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是指‘超越传统的学校’,是为学生准备未来的学校,即未来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师生关系、学习空间、技术融入、组织管理等方面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变革。”潘晓燕说。
潘晓燕认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不仅要看到孩子在校的六年,更要看到孩子的未来,因此,要办一所真正面向未来、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学校。
“以育强带新,促学校品质提升”是翔安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近年来,区教育部门重点培育一实小、二实小、舫山小学、实验学校等名校,以“强校+”模式,将周边新建学校或完小作为分校区,以集团化办学模式复制带动周边学校快速发展,促学校品质规模提升。
在“以育强带新,促学校品质提升”方面,翔安区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城乡教育共同体”。现在,翔安区40多所农村中小学与城区学校全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依托人员互派交流、双线教研、同步课堂等方式,推行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充分发挥城区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德育、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全覆盖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
翔安区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城乡教育共同体”教学研讨及成果展示等活动,以区直属校为龙头,上联市内外优质学校,下聚基层农村小学,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名优学校的辐射作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合作交流建起教师快速成长平台。
更深度聚焦课堂,多措并举提升教学效率
本学期开学后不久,在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翔安区教育顾问林伟庆,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洪进步、副校长林英杰的带领下,区教学质量提升视导组一行十余人走进厦门大学附校开展初中教育教学视导。这是翔安区组建的由特级教师、柔性引进人才、教育顾问组成的专业视导组指导各校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场景。
在视导过程中,视导组成员会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座谈,深入研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质量、校本作业开发等议题,谈优点、找不足、解困惑,从各学科的发展方向、新课标指导下的核心素养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等方面给教师们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站亮讲台。
在深度聚焦课堂方面,翔安区做到多措并举。区教育部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织开展并指导各校加强课堂管理。首先是做到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完善教师备、教、辅、改、导等教师个人教学常规及备课组、教研组听、评、比、磨等集体教研管理机制。
区教师进修学校还聚焦四年级、八年级及小学、毕业班等重点年段,针对目前薄弱学科制定专题攻坚方案并落实推进。同时,聚焦常态下课堂教学模式改进,通过开展普通教师“家常课”、新任教师“过关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优教师“精品课”等系列评课评比活动,落实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素养。翔安区还聚焦优质案例推广使用,每学期推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开放式、趣味式教学典型案例和高效课堂案例评比,搭建包含本校教师在内的优质课、精品课、示范课共享平台不少于1个,实现共享常态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