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自始至终不敢采用导学案
我为什么自始至终不敢采用导学案
□苍南县马站镇第一中学
吴笔建
第一次听说导学案,大概是在10多年前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杜郎口中学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多于35分钟,或者教师基本不讲。教师建构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仅用极少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
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导学案。
“0作业,0考试,100%升学率”这是“杜郎口模式”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李炳亭对导学案的评价。导学案真的能达到这种神乎其神的教学效果吗?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难易是否适宜?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询资料最后完成导学案,这一过程在时间上如何把握?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那段时间我特别关注导学案的话题,徜徉于相关网络及报刊中,以期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我发现,采取导学案这种手段,最初其实是出于不得已。由于该校师资严重匮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干脆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先让成绩好的学生给成绩差的讲,学生自己出考题、批改考卷,没想到还真起到了奇效。”让成绩好的学生出题、改卷,也就意味着,“0作业、0考试”其实是仅仅指向教师层面的。
据《一个肥皂泡的彻底破灭——“高效课堂”改革述评》一文介绍,该校2009年4月数学课每周平均达到12节,是标准的3倍,体育课减为2节,不但没有开齐开全课程,而且全部存在加班加点现象。至于所谓的合作学习,更像是作秀,“课堂上乱哄哄的,学生们都在嚷嚷,不时有参观者进进出出,简直像个菜市场”。
俞永军先生的《教育,需要坚守》一文(《教师博览》2014年第3期)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加真实的一面:“我有幸到杜郎口,的确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学生展示潇洒自如,活像一个自由交易的菜市场。私下里,尤其晚自习,我们遇到了另一幅景象,教师跟班辅导,逐条讲解,尤其是理科。此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哪怕中午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也被学校‘合理’利用,要么随机抽测,要么巩固提高,要么过关练习。”
一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杜郎口,你在忽悠中国教育》也根据实地考察得出了负面的观感:杜郎口中学给人表里不一的感觉,展示课与真实课截然不同,白天活泼轻松,晚上严肃紧张,全部回炉加工。为达到所谓的升学率,“对问题学生,他们采用三次教育无效后劝其转学的方式”。
许多前来朝圣、取经的学校热衷杜郎口经验,硬生生弄得“学生反了,课堂散了,教师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白天的展示课,没有深入了解晚上真实的课堂。导学案总是水土不服,最好的解释是用以保证落实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我一直没有采用导学案,也没有创造“菜市场课堂模式”的勇气。我担心耗费学生太多的精力,又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导学案只是把教师的掌控由语言变成文字,从课中提到课前。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料,似乎我的猜测逐一得到了佐证。
2012年10月25日,杜郎口中学全校取消了导学案。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导学案,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然后自己又率先停止使用。
存在即合理,所以放弃也是合理的。
“杜郎口模式”因导学案名噪一时,取消导学案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其阵痛不言而喻。虽然他们放弃的理由与我所猜测的大有出入,但足见导学案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合理情境,其弊端不容忽视。始作俑者已经主动“撤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苦苦坚持?
据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取消导学案》(《中国教师报》2012年10月31日)一文中称:导学案的出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它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导学案的取消,标志着彻底瓦解教师用导学案对学生思维的隐性控制,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化”学习课堂的愿景。在使用导学案的起始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掌握学情,理清知识脉络,明白知识的框架建构,给学生使用教师编写好的导学案是有价值的。而导学案从有到无——学生会编写导学案,或根本不用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成熟的标志之一。
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导学案并不容易。学生需预习教材,理清思路,查阅资料,编写导学案,又要完成导学案,这需要多少时间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导学案的新生,如何了解原来所谓导学案的精髓,又将如何达到高效的学习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前提是必须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呀。结果是折腾一番,一切归零,回到原点。
崔其升还说,对教学有了新的理解:一是转变教的方式,变师教为生学,变师控为生主。二是文本内容的开放性、广博性、联系性。三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成为主人、成为主角,由学知识上升到长智慧,最后达到健全的学生人格。
正如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所言:“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无论是“学本”,还是“生本”,学生乃课堂之主体,这个理念早已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杜威的强调“从做中学”的问题教学法、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再上溯到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在只是我们换了一种说法罢了。
教育常有模式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当一种教学模式推广开来,我们是否能够深入了解其背景,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从?这样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教20多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为师者一定要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才能让我们面对纷扰的现象,拨云见日,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更好的形式,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