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不妨多点人情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主招生不妨多点人情味

□胡欣红

“不要让一时的失落,否定你成为英雄的可能。”“我们想成为一张足够广阔的天幕,好承载起足够璀璨的繁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都需要学习。”日前,北京大学招生办在公布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结果的同时,给初审未通过的考生发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安慰信”,字里行间饱含着鼓励与期望,赢得众多考生和家长的点赞。

实际上,给“落榜生”写公开信,并非北大首创。去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综合评价测试后,未被录取的学生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通知书”,内有校长徐扬生的一封信和一本印着港中大(深圳)logo的紫色笔记本。笔记本上印有徐扬生的书法作品“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人生有苦时方有乐处”。“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收到“通知书”的学生、家长都称始料未及,有学生反馈因此受到激励,表示要复读来年再续缘分。

一纸书信,何以如此暖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曾经对考试中的胜利者,赞誉其“金榜题名”,而对那些“名落孙山”的失败者则鲜有问津。时过境迁,如今的高校招生,不再仅凭统一化的笔试,更多采取了“三位一体”等自主招生的形式。这让高校有了更多通过举办测试,向考生及家长、公众展现学校理念和价值观的机会。

高校除了可以向社会传递想要录取什么样的人才的信号,还可以借招生程序展现更多学校的价值理念。给“落榜生”的公开信就是其中一种彰显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方面,这样的人文关怀有助于营造一种积极的导向。高考并非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也并非只是冷冰冰的选拔程序。我们更希望通过机制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最终实现“人人可成才”。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期,如果此时能多一些声音,在他们考试失败后鼓励其“人生并非只有成败之分,青春当奋斗不止”,也许更多的考生能快一点走出考场失意的阴影,重新扬帆起航。

另一方面,这个时候也是高校品牌“营销”的契机。眼下,高校在招生宣传时都注重教学质量、办学条件、毕业去向等“硬”指标,殊不知,人情味也是展现学校形象的形式之一。而且这种软性的人情味,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被人津津乐道,从考生及家长延伸到更多人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