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班的合作学习小组只有一种吗?那是二维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你们班的合作学习小组只有一种吗?

那是二维的

□三门初级中学 李如军

作为一名九年级的数学教师,面对“1对50”的工作模式,感到数学教学效果不能均衡落实,学生数学成绩容易呈金字塔型分布。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重的学习模式,但实践中暴露出了若干典型问题:1.分组随意,分工不明;2.任务不清,时间不足;3.浅层交互,未触核心;4.热情不均,评价不全。

倘若每一个小组都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自主性,那整个班级的教学、管理一定能开创“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教育效果。为此,笔者构建了“三维循环”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练习、作业考试都会产生困惑,困惑的遗留是产生学生学业能力水平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虑到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等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全面辅导落实到位;同时也受学生的惰性及其他因素影响,学生分化的情况可能愈发突出。

整个作品是由1个黑球,4个灰球,4个白球以金字塔型构建而成,外加右侧有1个球,彼此之间用线段连接而成。

不同层级的中心点与顶端的黑色小球球心连接并延伸出一条坐标轴——学业水平,右边的球中心与三个层级的中心分别连线,第二层级中心点延伸出的坐标轴——教师教学,另一条为——教学用时。

黑色小球代表班内第一层级小组,一般以4人为一组,不设组长。该层级学生在整个团队中占主导作用。

灰色小球代表第二层级的学生,一般4×4=16人,1个小球为4个人,是整个团队的主力。采用“1+3”模式,即每小组有1个组长,采取轮流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白色小球代表第三层级的学生,每组一般为6人,一共4×6=24人,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1+5”模式。第三层级是整个团队的潜力股。

从学业水平方向看:问题首先呈现给第三层级,各组员独立完成,若有疑问的,则将24位学生的问题集中归类反馈到第二层级组长处,组长发布给第二层级学生完成,若能全部解决的则由组长作为小教师指导对应的下一组的全体组员。

若经过第二组讨论后还有疑问的,则由第二层级4位组长把问题归类后反馈给第一层级的4位学生,由他们单独完成,若有疑问可以相互讨论解决,若没有疑问则一人一组直接解答,按照1对4方式进行教学(第一层级对第二层级)。

解答完毕后,第一层级学生进行问题的深入挖掘、改编成新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与他们协商沟通处理后,认为有价值的,由教师向三个层级的学生同时发布问题进行探讨。

这样就开启了“纵向上”的循环模式:向上反馈,向下教学,组内合作,组间指导的交流模式。从教师教学角度看,教学是以三个不同层级学生为基础,第二层级为主体,问题反馈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型教学。

任何层级学生有疑问也可以直接找教师交流。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与教学模式类似,笔者制作了“三维循环”学习小组为基础的教学相长型育人模式示意图: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会产生厌学、逃学、早恋、网游等偏离教育目标的情形,各种情形的出现可以用目标坚持度来大致衡量。

首先通过每一阶段的自我测评、互评等方式量化个人的目标坚持度,然后分组。假定全班学生分组后呈现金字塔型。仿照教学模型,先是各层级分组讨论、互评点出共同问题,加以整改。各层级选派一位代表上台汇报各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从上往下建立联系帮扶机制。最终由班主任组织分组、分层交流,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逐一落实。

教育理论相比,教育建模更具体,可用于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应用这一模式指导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管理工作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有力地避免了班级日常管理的随意化、管理内容的片面化,班主任权威的绝对化、工作方法的简单化、评价学生的主观化。

实践证明,运用“三维循环小组”的模式做好初中班级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也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认同。下面以笔者所带几届学生的数据为例:教学方面,2011届毕业生50人上重点高中42人。高中毕业后,2011届第一层级小组中有一位学生张恒上北京大学分数线,位列浙江省前150名。2014届时,笔者在乡镇中学支教,毕业生38人上重点高中21人,目前他们高三在读。班级管理方面,每月笔者所带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并多次获得县优秀团支部称号。

“三维”的模式不是固定化、僵硬化的做法,而是因材施教原则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教育有模,但无定模,善于用模”,最后达到“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境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二版图片     下一篇:一生·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