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匠人”养成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匠人”养成记

□ 叶青云

锯、敲、剪、编、画……小桌子边围着的每个孩子都能熟练掌握技能,他们全情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像真正的匠人一样正在为完成一件作品而努力着。“明明是手工匠人的活儿,怎么会出现在幼儿园里?”几乎所有走进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幼儿园的参观者看到这一幕“迷你工匠世界”时,都会纳闷。园长葛亚琴解释:“这些孩子们,正是园本课程所培养起来的‘前童小匠’。”

“前童小匠”课程源于宁海的地方文化,集动手造型和传承审美于一体。谈起课程设置的初衷,葛亚琴坦言,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式微,作为前童古镇中的一所幼儿园,对继承与弘扬木匠、篾匠这些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前童古镇一直有着‘五匠之乡’的美誉,而这‘五匠’资源能给古镇中的孩子提供一个多通道学习的契机。”

有了资源,如何利用好是个难题:一方面这些文化产物离孩子的生活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又希望这些技艺能在孩子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观察到,孩子们对木匠、篾匠等人的劳动成果不感兴趣,但对他们所用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过程非常感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去摆弄,乐此不疲。”发现了这一点,葛亚琴和她的团队一起思考、讨论,最终想到了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生活、传承技艺的方法。2012年,该园从前童“匠”文化的传承中找到了与幼儿手工教学相契合的点,着手开展“前童小匠”的培养与实践。“幼儿扮演木匠、篾匠等角色,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激发童真和天性,既能培养幼儿审美创造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又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五匠”本是指木匠、漆匠、石匠、篾匠、泥匠,幼儿园也相应地在中、大班开出了一系列“小五匠”主题活动,其中出于考虑孩子安全问题,把石匠换成了剪纸匠。活动分为园外采风、园内主题和小匠铺活动三类,通过觅匠踪、赏匠艺、承匠技、悟匠神四步做法,让孩子以“小匠人”的身份投入活动,既观察生活又动手实践,在活动中习“匠”艺、承“匠”神,体会成功的乐趣。

三类活动中最吸引孩子的,当然要数小匠铺活动中每周一次的“混龄走铺”。该园按“一班一品”特色设立五个“小匠铺”,光听名字就格外有趣:古镇木玩铺、土里土气的泥巴铺、经纬交错的篾作铺、咔嚓咔嚓的剪纸铺以及涂涂画画漆匠铺。之后,随着活动的需要,又衍生出若干公共小铺,如小小建筑铺、工艺小铺、古镇邮局、小小美食铺、古镇影院等。孩子们打通年段限制,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入铺中担任小匠。幼儿园会把非遗传承人、民间匠人等请进来,对孩子们进行辅导。在铺里“工作”的小匠,不仅能学到基本手工艺技能,还能通过作品交流、出售获取“小匠币”,可存储可消费。“把一个个民间匠铺‘搬’进幼儿园,目的是让孩子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在创作与分享中领悟前童文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匠人’品质。”葛亚琴说。

2013年5月,“前童小匠”顺利通过了宁海县学校特色项目的评估;2014年12月,课题成果《“前童小匠”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已有多地幼教同行去该园取经,葛亚琴和骨干教师们也应邀对外进行讲座辅导,与片内外多家幼儿园结盟推广等,使古镇周边的幼儿也享受到“匠”文化的魅力。“传统手工艺可以让孩子了解它的史、感触它的质、感受它的美、感悟它的神,继而去传承、去发扬光大。我们希望通过‘前童小匠’的研究,让孩子和教师团队都秉承着这么一种‘匠’气质。”葛亚琴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