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模式 培育民航特色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民航业多年来保持着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的发展,随着新时期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技术在民航运输系统的应用,特别是国产大飞机以及未来国产发动机的推广,对民航业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对民航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我国民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院校,其航空工程学院是民航维修人才培养的核心学院之一,从1956年开始培养民航发动机运维专业人才,满足了行业的需求。

    在一流专业建设、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院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在专业水平建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下大功夫,推进教育模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形成了立体化的航空维修工程学科专业群,在创新民航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

    立足实际需求 提升专业水平

    学院瞄准行业需求,融合本科教育国家标准和行业法规,面向民航维修国际化特色,形成“专业+执照+英语”民航发动机运维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民航发动机理论知识、运维和管理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满足民航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民航发动机运维专业技术人才。

    结合企业实际诉求,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进一步丰富民航主力发动机实物机型、虚拟发动机仿真平台、航空发动机部附件工作原理教学实验平台,探索民航维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新方法,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细分教学流程、明确质量标准、严格监督反馈,闭环教学过程监督。基于成果产出理念,组织学科建设研讨会,面向民航部门、维修协会、航空企业、发动机大修厂、飞机大修厂等行业相关单位开展调研,构建“校—院—系”三级督导机制,闭环人才培养过程监督,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民航部门飞标司、维修协会专家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民航维修标准、民航维修人员培训要求和资质认定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细化分解民航业对人才需求的指标点,将一流专业建设、民航执照法规、国际工程认证三方标准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既满足民航业需求又满足三方标准的民航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突破关键环节

    由学院牵头,成立了由民航业一线专家、科研院所专家、校内专家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定期研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举措,逐条分解民航维修执照改革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面向新工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同时满足一流专业建设、民航执照法规CCAR-66R3、国际专业工程认证三方规范和标准,又满足民航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和方法,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针对民航运维特色课程内容特点,推广信息化技术,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注重过程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达成度。针对航空发动机复杂抽象、理解难度大、实物教学成本高的问题,开发了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基于虚拟教学技术,解耦航空发动机各部件、各系统的复杂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在提高教学高阶性、挑战性的同时,有效提高教学达成度。以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出发点,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金课”化,打造一流民航发动机特色课程群。发挥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构造、航线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示范引领效应,引领专业课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发挥核心专业优势,引领民航维修类专业全面提升,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达成度低的问题。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推进工程认证标准流程化改革。

    产教深度融合 构筑合作生态

    学院深知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是以赋能实际为根本目的,所以在人员培养上注重以民航维修培训中心为依托,完善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产学研政”融合、面向新工科的民航维修特色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联合校内、校外航空维修单位和国外行业高校,实施“3+1”“3.5+0.5”“2+2”多样化校企、校校联合培养。

    以民航一线运维实际问题为牵引,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新标准,实践教学接轨民航维修实际工作技术标准和流程,使学生在校内实践严格执行民航维修一线生产实际工作标准和流程,培养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分析实践、实训中的薄弱环节,整合校内完整的飞行训练、运行维护、大修翻修、维修培训资源,在校内实际生产过程中扎实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实训考核标准、细化实践流程、强化过程培养,突出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借助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国际化平台优势,引入民航发动机维修新技术,进一步科学利用丰富的一线实践资源,将一线维修实际问题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内接轨民航维修生产实际,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混合增强现实技术,面向航空发动机复杂维修问题,打造高质量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解决航空发动机复杂系统和过程教学难度大的难题。构建了丰富的民航发动机校内实践特色教学资源,包括民航部门认证维修单位、亚洲大型通用航空器修理厂、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中美法GE/CFMI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成立了四川省航空再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开发建设了发动机深度维修实践项目,满足民航发展对发动机深度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

    学院综合性、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行之有效,在培养出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同时,专业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飞行器动力工程”是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和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面向新工科的民航维修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航空动力装置”和“发动机构造”等4门课程获评省部级一流课程。

    未来,在我国民航事业跨越式大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将当代民航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民航事业的大发展贡献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和不竭力量。

    (付尧明 朱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