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综合性大学。1941年学校正式创办时设立了三个学院,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院。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延大教科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党在延安成立的陕北公学师范系,首任院长为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刘泽如教授。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延大教科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确立了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在学校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总体框架下,结合师范类专业特点,推出“圣地红烛”党建与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培训融合品牌,聚焦“四个阶段、五大素质、六支队伍”,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红烛”精神特质和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认真落实学校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突出延安精神特质培育

    学院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常态化组织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校史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推进建设杨家岭革命旧址管委会实践教学基地,邀请延安精神研究专家、革命旧址讲解员讲延安故事、作延安精神教育报告。联合延河联盟高校共同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做延安精神的新时代传人。

    结合学院师范类专业特点,将党建与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

    推进“圣地红烛”党建品牌建设,实施“圣地红烛”党建“12345”行动计划:聚焦“一个目标”,即以红色党旗领航,培养既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又具有“红烛精神”特质的未来“四有”好老师;塑造“两种精神”,即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延安精神特质和扎根老区、为党育才、甘于奉献、热爱教育、追求卓越的“红烛精神”特质;围绕“三个结合”,即党建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党建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党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四种途径”,即培训教育、体验学习、故事宣讲和志愿服务;打造“五支队伍”,即“圣地红烛”党建工作室团队、“红烛英才”学生先进分子团队、“红烛讲堂”教师先进分子团队、“圣地红烛”宣讲团和“圣地红烛”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党建带团建,着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好老师。

    聚焦“四个阶段、五大素质、六支队伍”,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四个阶段”即大一打基础、做规划,大二明方向、定目标,大三精专业、强能力,大四拓视野、促就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聚焦“五大素质”:以“一体两翼”育人体系和“圣地红烛”党建品牌、党建团建主题活动等着力提升学生政治素质,以“书香教科”学习品牌建设、本科生导师制、学长导航工程、本硕结对帮扶和社会实践等着力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以阳光体育健身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宿舍装饰大赛等着力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以劳动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着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素质和奉献精神。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干部、朋辈导师、优秀校友“六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坚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最后一次党课教育活动,依托课程思政、校园楼宇文化和宿舍党团活动室发挥好隐形教育作用。“五大素质”教育融入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六支队伍”既明确分工、又高度协作,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地,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培育学生的延安精神特质和“扎根老区、为党育才、甘于奉献、热爱教育、追求卓越”的“红烛精神”特质。

    近年来,学院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持续增强,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人数占总数的80%以上,考研率、就业率持续攀升。学生申报大创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学生参加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摄影、微电影作品评选,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2021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学能力比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2022年,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项目“延河云助教——圣地红烛公益先行者”荣获省级铜奖。2023年,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院研究生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刘瑞儒 马小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