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里来了“特殊”孩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质量融合呼唤高质量师资

    李老师深吸一口气,攥紧小尘的手,迈进教室。

    那是特殊儿童小尘上学的第一天,也是她当影子教师的第一天。

    小尘的喉咙动着,费劲地挤出自己的名字,引发台下一阵哄笑,学生们纷纷模仿他的窘状。

    “他扭来扭去,老打自己,我是他同桌,真怕被他误伤。”

    “笨笨的,连最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

    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得到接纳,这是李老师坚持成为一名影子教师的初心。

    影子老师,是指在普通班级中直接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课堂参与、社会交往等方面支持服务的专业人员,是介于普通班级教师和专业人员之间的辅助性或支持性教师,他们不直接从事教学,主要职责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及与教师间的协同合作。

    2015年,37岁的王建丽决定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专门从事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她发现,有的影子老师存在工作时看手机、趴桌子上睡觉、与学校老师合作不良等问题。因此,加强影子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呼声一直很高。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呼吁准许普通学校根据需要临聘特教教师,围绕儿童需要,形成“班主任全面负责儿童发展,特教教师入班支持,资源教师总体统筹协调”的教育资源整合体系。

    不仅是影子教师,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教师也压力很大:既要面对班内几十名普通学生,又要面对类型、残障程度不断变化的特殊学生,这些教师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比一般老师大得多,像王建丽那样专门从事资源教室和巡回指导工作的教师更要不辞辛苦、默默奉献。

    “融合教育工作不能停留在同情心的感性层面上。”她说,许多普校老师哪怕有几十年的从业经验,但在面对特殊孩子时,依旧困惑,“并非不想教育特殊孩子,而是不会教育特殊孩子,有时候甚至使用了错误的方法。”

    2023年,一项针对河南省的“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现状”的调研显示,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是阻碍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的第一原因;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存在对融合教育重视不足,培训内容与教师未来业务需求衔接不够等问题。

    做好随班就读师资专业化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奇认为应该抓住“充分”“大力”“所有”这三个关键词。充分,即抓住和用足各种教师培训机会和资源。作为培训的主办者,脑子里要想着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大力,则是应倾注各种资源于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培训,甚至 “开小灶”“吃偏饭”;所有,即义务教育阶段每个教师都不能少,无一例外都要接受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融合教育形态和日益增长的专业要求。

    “特殊儿童不能特殊成长”

    “特教特办”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对上海金山区九年级特殊学生小徐来说,学校曾是个陌生的地方。

    校园里有着韵染坊展厅、心理咨询室、演播室、小剧场等各类活动场所,但由于小徐只能依靠轮椅出行,这些好玩的地方都成了“禁区”,三年来几乎没去过。唯一一次去三楼录播教室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当时,保安和好几位老师一起抬着百来斤的他和轮椅,扛到了三楼。

    “能否在教学楼安装一部电梯,让小徐‘不掉队’?”为此,学校积极申请安装电梯。2023年开学前一天,小徐坐在轮椅上,满脸笑容,从校长手中接过了一份特别礼物——新装电梯的门禁卡。电梯装好了,小徐活动范围扩大了不少,学习和生活向无障碍迈出了一大步。

    这个案例,是上海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也印证了特殊教育领域时常被提及的口号——“特教特办”。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一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标准定额,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随班就读资源和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当然,融合教育不仅仅是投钱这么简单。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防止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这是特殊教育在走向优质普惠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原理事长丁勇说,这就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残疾学生类别和障碍程度,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为不同残疾学生增设专门的适合其特殊需要的特殊课程,开发和使用经过审定的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普通学校还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独特性,重视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很多普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在能力范围内,探索不同的模式。从1980年开始招收特殊儿童,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已经在融合教育的路上走了43年。校长谭习龙发现,一直以来,普通学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很多时候都是依赖教师的个人主观判断,缺乏科学依据。即使有成功案例,也具有偶然性,没能被数据化、科学化,更无法被推广借鉴。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优质的特殊教育资源,问题更加突出。

    于是,丹阳访仙中心小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共同研制开发了智慧教育平台,涵盖筛查评估、特需学生“一人一档”、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资料、专家指导、互动平台等,基本做到了个别化支持。目前平台已经投入350万元。由于平台建设经费由科研经费和社会募捐组成,时常捉襟见肘,困难重重,但支撑谭习龙和访仙中心小学的,是他们坚守的一个信念:“特殊儿童不能特殊成长。”

    融合,不仅意味着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也意味着他们与社会大环境的无缝衔接。“很多特殊儿童在普通小学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那小学之后呢?进入社会之后呢?”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

    为了增加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各地也在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二小学对新进校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安排在特教资源班重点学习课堂常规及文明礼仪,待其情况好转后,再安排进入普通班融合学习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若学生在文化学科达到普通生的及格水平,则安排其进入普通班学习该课程。

    随着社会的接纳、包容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从特殊班走向普通班,从特殊学校走向普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里有一位患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小林。她和人相处的时候,一紧张就会尿裤子。有时她表达喜欢的方式是使劲殴打别人。

    “不能让鱼爬树,要让长处带动短处。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尤为重要。”吴宁一直以这样的理念培养特殊儿童。

    小林不擅长社交,但是英语非常好,英语口语对话就成了打开她心门的钥匙。一开始,鼓励小林用英语和同学交流,然后鼓励她参加唱歌、跳舞、画画等课程,吴宁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小林感知情绪、表达情绪。

    2012年12月,学校为小林举办了她的第一次个人艺术作品展,当地媒体进行报道。采访时,小林面对着镜头,落落大方,一一回答着记者问题,全然不见当初的样子。

    六年级,小林迎来了最大的问题——转衔。虽然小林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只能达到及格线,但英语成绩却非常好。经过学校的努力,小林进入初中后,上午在特殊学校学习知识,下午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英语课,这也成为了南京市秦淮区首例转衔特例。

    谈起小林,吴宁言语间满是欣慰:“是小林让我知道,每个特殊儿童都能闪闪发光。”

    (除王建丽外,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家长、学生均为化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