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正教育”推进立德树人校本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位于客家樟城、观音山麓的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独辟蹊径,播撒“好习惯”的种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耕耘十八载,培育出“养正教育”的特色品牌大树,结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硕果。

    一颗小小的种子,何以迸发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动能?从“好习惯”特色到“养正教育”品牌,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智慧?

    播撒“好习惯”种子

    用时间丈量成长点滴

    清晨,和煦的阳光洒满实小校园。“好习惯终身受益”的校训,“养习惯之根,正做人之本”的办学理念,以及校风、学风、教风标语,“养正园”的专栏,“客家苑”的壁报,校史馆的足迹,连廊的文化,过道的名言,柱子上的书画,随处可见的书吧,丰富多彩的展板,催人奋进的荣誉墙……处处都是“习惯”的浸润熏陶。

    “‘好习惯’是我们的教育明灯,承载着一代一代实小人执灯前行的奋斗信念。”校长感慨地说,“从‘好习惯’的扎根到‘养成教育’的滋养,再到凝练‘养正教育’品牌,我们持续改善人文环境,将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学校。”

    2005年8月,地方整合5所村办小学,兴建了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学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人口结构复杂,生源杂糅,当时的领导班子基于对教育本质规律的洞察,确立了“教育始于良好习惯”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并不断推进“养成好习惯”的教育,形成“一线、两翼、三系、四全、五径”的“好习惯”教育模式,把“好习惯”融入整个办学过程。

    在实小,“好习惯”教育是经过长期的精心研究和实践培育而形成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好习惯》校本教材的开发为抓手,建构适合小学阶段的习惯培育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做人、做事、学习3个维度的48项习惯指标。通过各个班级每周开展一次的“好习惯”课程,形成了系统化、序列化的“好习惯”教育。并且,“好习惯”还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教育环节之中,润物无声。“我们每个学科都要提炼出几个长期坚持的习惯,也把活动作为植入习惯、育人养成的载体。”校长说。每天中午1:50到2:10,全校师生集体练字,在一撇一捺中体会汉字的魅力;每周一首歌曲的传唱、一节节美术课的熏陶,让美育成为“人人易参与、人人可体验、人人有收获”的自觉习得;整洁的图书角、劳动角、班级文化展板,不知不觉间让讲文明、爱读书、会感恩成为学生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时间丈量着习惯的力量。在每年一度的“我的好习惯故事”征文里,有学生写道:“在这里,人人都会自觉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同学们都会热心地、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同学讲解题目,大家都热爱阅读……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拥有了一个难得的习惯——坚持。”

    深耕“养正教育

    创体系促品牌枝繁叶茂

    实小人孜孜不倦,持续深耕。2019年,学校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蒙以养正”“正本”“慎始”思想和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习惯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升级为“养习惯之根,正做人之本”,进一步拓展了“好习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完成了由“养成教育”到“养正教育”的升华。在教育活动中,“正”是目标,“养”是途径,而学校一直坚持的“好习惯”教育正是“养”的重要抓手。

    “养正教育”体系,宛如深深扎根在实小的一棵大树。学校构建“正成”课程、“正思”课堂、“正心”德育、“正行”学生、“正身”教师、“正道”科研、“正雅”校园、“正真”宣传八大枝干,让“养正教育”的大树向阳伸展、全方位成长。

    “正成”课程,畅通“养正”之径。实小建立“养正教育”五级课程体系:启航(国际视野课程)、启慧(学科基础课程)、启行(“养正”课程和“好习惯”课程)、启智(拓展活动课程)、启元(个性选修课程)。通过建立特色社团、开设课程选修“超市”,拓展“1+N”培养课程。同时,实小创新项目化学习方式,以知识梳理、目标统整、内容序列化、问题解决为路径,优化课程配置,重构教学关系。比如,数学课上,教师巧设“如何实现种钱”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难题……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不仅扩充了课程的知识含量,也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了。

    “正思”课堂,拓展“养正”阵地。实小采用“互联网+好习惯+智慧课堂”的形式,实行“探究—分享—巩固—升华”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前自学自研、课中交流释疑、课后检测内化、课外拓展延伸四大教学环节,融自学、导学、展学、研学、赏学“五学”为一体,凸显习惯、思维、素养三个维度的提升,深耕“正思”品质课堂。2022至2023年,实小被评为东莞市“品质课堂”实验学校,美术、语文、体育、数学、英语、科学等教研组相继被评为“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2023年以来,学校采取“课堂比赛+推门听课”的形式,构建“1+1+N”优质团队模式,形成“请名师—带骨干—推新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现品质科组全面覆盖,持续巩固提升“正思”课堂品质。

    “正心”德育,涵养清风正气。实小围绕立德树人探索实践“正心”德育模式和途径,编写了《养正教育读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推进德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评选班级、年级、校级“雅行学子”及美德少年、十大优秀毕业学生;挖掘日常仪式价值,形成仪式文化;开展多元化德育活动,坚持开展讲文明、爱读书、会感恩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家校社育德机制,开展家长学堂、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常态化推进心育课程和学生文明素养课程。

    “正行”学生,促学子“五育”融合。实小依托《好习惯》校本教材和“好习惯”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三好三正”雅行学子,使其具有鲜明的“好习惯(正身)、好品德(正心)、好素养(正气)”特征。学校开展扎实的“好习惯”训练,推行“正行”学生“六个一”:写好一手好字、练好一项技能、做好一项劳动、喜欢一项运动、养成一身好习惯、拥有一身正气。

    “正身”教师,培育“养正”主力。实小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通过开展“正身”好教师评选活动、名教师培养工程、新教师“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成长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激发教师担当作为内生力,引导教师养成良好习惯,逐步培育出一支“讲正气、修正德、传正道、擅教育、敢创新”的高素质师资团队。

    此外,学校还建设“正道”科研,形成以校长领衔、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大格局;营造“正雅”校园,搭建文化社团平台,开展“一班一品”建设,让“养正”文化在校园内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推进“正真”宣传,通过多渠道传递信息,让教师、家长、社区、社会了解“养正教育”。

    汲取创新养分

    以网格汇聚成长合力

    在实小,4500多名师生在“养正教育”的引领下,形成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这背后不单是“养正”理念与课程的渗透,还有一套严密的网格化管理与评价机制在发挥作用。

    实小为学生构建了“养正教育可视化综合评价系统”——“养正雅行学子成长树”和“养正班级量化管理”,通过“正身:八维度日践雅行”“正心:《好习惯》育好品德”“正气:多主题队活争章”培育学生;通过“正礼:六举措量化文明”创优班级,形成“三全一体”的评价形式,即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校家社全员多元参与评价,以及学评一体的系统整合,逐步完善“养”的机制。学校凭借该系统实现教师智慧赋能,通过制作“好习惯”月评价表,进行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稳步推进“好习惯”课程的开展。学校还强调基于不同年级的学情确立习惯训练目标,以一个重点习惯贯穿一学期教学的始终;强调习惯训练与各个学科需求相结合,让各学科教师按照个性化的《学科重点习惯激励方案》进行训练和评价。

    基于“养正教育可视化综合评价系统”,学校采用“乐积分、攒星星、争奖章、树标兵”的方式进行学生评价激励。学生通过“三正”培育情况获得积分,积分可以进行实物类兑换(校园文创礼品)和体验类兑换(校园心愿体验)。学生根据积分类别排名,可以获得不同的“星星奖状”,如“文明之星”“感恩之星”“好习惯之星”等;可以通过红领巾争章活动,争取基础章、特色章、星级章;还能根据学期总积分获得“班级养正雅行标兵”“年级养正雅行标兵”和“学校养正雅行学子”荣誉称号。家长们每周对孩子的校外表现进行点评,学子们也乐在其中,享受积分的乐趣,憧憬着礼物兑换的幸福时刻,让学校形成了强大的“磁场”。

    在学校管理上,实小同样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每个年级下课都有巡查团队来确保学校的安全秩序。日常遇到新项目,学校会迅速成立项目团队集体攻坚。“在我们学校,教师钉钉打卡就能签到。我们用更加人性化的机制,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人人都能独当一面。”校长说。

    结出智慧硕果

    积点滴成就美好人生

    走进实小,学生阳光大气、活泼可爱;教师温暖亲切,微笑问好。学生日常学习传承当地特色艺术形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麒麟舞,流畅有力的舞蹈动作背后是长期坚持培育的“好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