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大自然语文”的课程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6-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仙居县白塔镇中心小学

徐伟芳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孩子逐渐远离农村生活,对大自然也越来越陌生。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为学生创设沟通交流的场景,如何在大自然主题下学习语文,探索出一条语文学习新路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大自然语文”资源的挖掘、“大自然语文”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两个层次来阐述“大自然语文”的课程实践。

一、“大自然语文”资源的挖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大自然资源只有与语文学科资源融合在一起,才能显现“大自然语文”课程的魅力。为此,笔者将大自然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口语交际、习作、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农村有许多自然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是一个资源大宝库。如何将这些资源为语文所用,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美丽乡村”资源的开发

“大自然语文”课程实践地被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所环绕。这些乡村传统文化浓厚,民风民俗淳朴,伴随新农村建设,大批民宿兴起,带给学生无限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走进乡村,赏乡村美景;考察新农村变化,悟村规民约;研究民宿,体验生态环境建设。当废弃的犁、酒坛、汽车轮胎、木头、拖拉机、自行车等都成为创意环境布置的材料时,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拿起相机拍摄记录。

笔者以“美丽乡村”资源为主题,利用乡村浓厚的传统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进行口语表达的专项训练,组织开展了“跟我游乡村”导游培训、“民间故事”创编、“美丽乡村行”作文大赛、对联创作大赛等系列活动。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实景课堂”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内心的乡土情怀油然而生。

2.“户外农耕”资源的利用

语文课堂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户外农耕生活。户外农耕生活的体验包括农耕劳作项目、传统文化项目和野行军项目。农耕劳作项目包含“薯中作乐”“土豆寻趣”“开心玉米”等,传统文化项目包含传统游戏、民俗民艺、石头画……田间的农耕劳作成了学生创作的源泉。

3.“竹林全课程”资源的整合

“大自然语文”课程实践地——淡竹,位于国家级风景区大神仙居(学校距景区南大门仅1公里)。这里最显著的环境特征就是大片大片的毛竹。古人为竹写下了一首首古诗词,因竹产生或引发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竹林全课程”关注各学科的融合,把教室直接搬至大自然,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寻找教与学的真正意义。课程包括以下内容:诗词竹韵、竹林探秘、竹林面积测量和计算、竹农年收入、竹林小诗创作、编竹帽子、唱山歌等。这些都是五年级下册“我爱阅读”主题的最佳拓展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书的热爱,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大自然语文”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大自然语文”内容的挖掘围绕语文课堂入大自然、大自然资源进课堂两方面展开,将语文素养浸润在大自然活动的“源头活水”中。

1.语文课堂入大自然

以就近、适合的原则,开设校外语文实践活动课。语文实践课的开设紧紧围绕主题,明确不同主题对应的活动场景和路径,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寻找语文元素,挖掘语文学习资源。

2.大自然资源进课堂

语文课堂上引入田园资源,把搜集到的田园资源与五年级对应的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进行补充式学习或者拓展性学习。

3.课程内容的编排

笔者根据大自然主题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等着手一周课程的编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素养。

周一上午搜集课程资料,下午开展“走进乡村”调查活动、进行资料整理;周二上午组织“跟我游乡村”导游词练写、“跟我游乡村”导游词练说,下午开展“跟我游乡村”导游实地训练;周三上午进行“农耕乐”作前指导、“农耕乐”实践体验,下午进行“农耕乐”实践作文创作;周四上午查阅并整理、交流“竹主题”阅读资料,下午进行“难忘童年”综合性学习实地体验;周五上午搜集“难忘童年”综合性学习资料并撰写相应的学习报告,下午总结回顾课程活动。

大自然养育文化、涵养经典,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大自然语文”学习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资源,将其引入课堂,拓宽了语文的学习渠道;同时,把语文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转变了语文学习方式,为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