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一所近几年新建的学校,我们建起了‘甲午战争博物院世昌展馆’,开设‘回望甲午’校本课,还排演了《碧海英魂》舞台剧,持续开展跨学段革命文化主题研学等活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近日,山东省威海市世昌中学校长于志健说。

    近年来,威海市更加鲜明、更加精准地聚焦青少年群体,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挖潜胶东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引领中小学校与博物馆、纪念馆联动,采用研学、综合实践、学术研究等形式,打造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大思政课程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馆教融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扎根校园、馆教融合,是威海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2020年,我校与中国航天集团第十二院合作打造了钱学森航天科技馆,2022年又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合作打造了校园展厅,展出北洋水师、甲午将领、参战船舰、重要战事、当代海军船舰等图文资料及定远舰、致远舰模型100余件。”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校长王爱玉说。

    该校创新馆教融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全天候开放场馆供学生体验学习,并开设相关主题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学习体会钱学森、甲午英豪的事迹。同时,展馆向区域内中小学生开放,每年接待来访学生近万人。

    像这样主题鲜明、序列严谨的馆校合作课程体系,在威海已初具规模。文登师范学校利用校史馆,向学生介绍“七乡师”第一届党支部书记谷牧的人生奋斗事迹。威海二中依托中共威海卫第一个党小组遗址和“永怀讲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主题研学活动等,入选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

    衔接融合,构建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纵向衔接突出连贯性与递进性,横向联动开展跨学科融合,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是威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合理、有效地为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提供精神动能。”威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刘丹丹说。威海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群,以特色高中、学科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高中与高校联合育人,建设大中小教育发展共同体,并以高中教育为牵引,通过研学、送课、讲座等项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还依托威海智慧教育平台打造‘名师讲堂’,邀请小、初、高各学段名师依托学科课程资源,把不同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融入名师课堂,用主流价值观感召学生,用名师的学识影响学生,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邵雪晶介绍。

    目前,“威海名师”讲堂已连续举办32期,制作课程资源1334个,观看超过121万人次。

    “同城一体”,实现爱国主义育人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打造“同城一体”的红色宣讲活动,威海市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大课堂”,实现育人资源同城共建、育人效果同城共享。

    “我们依托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了‘传承、融合、统整’理念引领下的‘红色教育’课程群,通过‘红色国本课’‘红色校本课’和‘红色嘉年华’等形式,与学生实境交融开展‘红色实境课堂’课程教学实践,打造以红色基因赋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红色育人品牌。”威海市文登区文昌小学德育主任王姣姣说。

    威海市乳山市教体局组织专业人士编写红歌《乳娘颂》,创编《乳娘》《红色家书》等红色舞台剧,在学校进行常态化展演。威海市教育局还聘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讲解员开设“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宣讲课程,培养学生志愿讲解员,到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为游客提供免费的革命文化讲解服务。今年,威海市已组织134所学校的学生走进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郭永怀纪念馆、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盘活本土红色资源,我们构建完善了‘红色教学、红色宣讲、红色研学、红色观影、红色文化’的‘五红’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逐步形成了馆教融合、纵横架构、同城一体、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威海市教育局局长王伟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49个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和29处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新天地”,持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