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文化”育人 培养“若水青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得水之泽被,积水之智慧。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立足“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和“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对“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进行了时代化解读、特色化落地。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向善、求真、可塑、时新、担当”的水文化核心内涵,聚焦培育有德、有智、有技、有志、有为的“若水青年”,探索出符合水利特色、彰显职教本色、颇具水院风格的“五育”并举新模式。

    水润校园环境,培育“向善”若水有德青年

    润物无声处,育人细语时。学院通过强化环境打造,营造水文化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在细微处、独处时感受水文化、践行水文化。

    一方面,以水为形打造“硬环境”。将水文化融入一楼一宇、一草一木、一石一道,整个校园水系环绕,围绕“一轴四湖”展开,南北走向“书轴”与东西走向“水轴”于校园中心交汇,寓意“学海无涯苦作舟”。太公湖、龙潭、龙池、心湖“四湖”以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典故命名,蕴含李冰治水精神、三峡精神等水精神的都江堰、三峡大坝等模型建筑沿水轴分布,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

    另一方面,以水为本营造“软环境”。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等载体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宣传水文化、渲染水文化,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水润课堂阵地,培育“求真”若水有智青年

    学院注重建强水文化育人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在对水文化的学思践悟过程中,涵养求真知、真求知的优良品质。

    一方面,建强第一课堂“学思水文化”阵地。依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强化对水文化历史的挖掘和对水文化课程的研究,探索水文化发展史、党史、校史“三史”融入专业、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先后编写《山东水情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名家论水》《中国水利史》《水与文化传承》等专著教材。

    另一方面,建强第二课堂“践悟水文化”阵地。学院立足专业、面向行业,打造集水科学普及、水文化育人、水专业实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经苑”校内教育教学基地,通过现场教学、观摩学习等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水文化的真谛。

    水润数智水院,培育“可塑”若水有技青年

    水无形而有万形,体现了水的“可塑性”。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着眼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深入实施“数智水院”工程,着力培养具备数字素养、数字能力的“可塑化”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搭建数字化平台。学院以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打造“水文化”数字体验馆、水利安全生产教育基地VR体验馆、多功能沉浸式体验展示大厅等数字化平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与水文化的跨时空接触、零距离互动,优化学生对水文化的认知。

    二是创建数字化资源。学院发挥智慧校园功能,建设“水文化博览”网站,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士提供丰富的水文化文献资料、宣传手册、读本读物等数字化资源。

    水润文化创意,培育“时新”若水有志青年

    苟日新,日日新。追求时新、勇于创新是水文化的内核之一。学院始终坚持将水文化固化于物、将“水要素”见之于形,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对传统水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一件件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一个个饱含创造的创新项目,勾勒出了新时代知识型、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全息画像。学院通过举办水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大赛、水文化主题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师生结合自身对水文化的理解,实现意识的创新、思维的创造和实物的创生。小到印有学院校训校徽等水文化要素的本子、U盘、水杯,大到以“水”为主要创意来源的创新创业项目,都为学生提供了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和无限可能。

    水润初心使命,培育“担当”若水有为青年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学院明确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法定职责,引导学生化身“水故事”的第一主角、水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在服务中永葆初心、在奉献中承担使命。

    一方面,将校园打造成“水文化”的宣讲阵地。学院作为山东省和日照市水文化研究基地、水情教育基地,选拔学生担任宣讲员,每年面向1.2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参观体验、节水宣传、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等系列水情教育

    另一方面,将社会打造成“水文化”的服务高地。学院以节水志愿服务大队为基础,创造性开展了“水利小屋1+4+N”节水护水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合作共建“水利小屋”37个。学院成立了“绿色使者水生态调研队”,成为师生深入基层开展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的大本营。

    (孔锋 姜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