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政课改革插上数字之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学生在西南财经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体验“飞夺泸定桥”项目。 ②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利用虚拟仿真设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大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当下学校思政教育领域的一股潮流。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汇集海量教育资源,推动传统思政教育向着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方向转变?本期专刊聚焦这一话题。敬请关注。

■本期关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真是身临其境,我仿佛就站在毛泽东同志身边看他研究战事对策。”“在模拟互动中我失败了很多次,真实地感悟到红军‘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善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我终于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走进西南财经大学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学生们在泸定铁索上浴血抢关、在娄山关绝地反击敌军追兵,也在抗震救灾一线临危受命,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历史,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中经历心灵和思想的大洗礼。

    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以虚拟仿真技术助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聚焦理论代入、实践代入、主体代入,切实推动思政课讲活理论、做活实践、激活主体,让学生在史实场景的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中再塑三观,实现从“指尖”体验到“心尖”感悟再到“脚尖”力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于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受益师生和人群超过350万人次。

    用新技术破解老问题

    “老师们讲课,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但抬头率、点头率始终不尽如人意。问题何在?”谈起曾经长期困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瓶颈,项目研发负责人、西南财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感触颇深,“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性,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低。”

    新时代,如何破解这一老问题?“我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实践,在破解思政课教学瓶颈问题上独辟蹊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思政课活起来。”学校党委书记赵德武说。

    2014年起,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下大力气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思政课教学创新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四川省立项的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依托川渝地区红色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成功研发“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彝海结盟”“两弹一星”等系列项目并投入应用,推动理论与实践互促、虚拟与现实互融、技术与价值互济、教师与学生互动,在极具震撼力、高保真呈现的史实场景中,促进学生在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转化中培根铸魂,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8年以来,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四川省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相关成果立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程资源入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目前,学校在‘红军长征在四川’和‘新中国建设’系列的基础上拓展完善,已形成从‘建党伟业’到‘乡村振兴’、覆盖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全程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场景。”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永强介绍。

    “三个代入”让课堂活起来

    西南财大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以“三个代入”为核心内容:“理论代入”旨在强化教学思想性和学理性,“实践代入”重在强化感官体验和情感认同,“主体代入”则瞄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互动性集中发力。对于每位体验者而言,最直观的感受首先是虚拟场景对历史情境的高度还原,以及扑面而来的强烈“实践代入”感。

    直观、生动、形象、逼真,打破了以往体验红色历史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穿越时空,零距离感受党的磅礴力量。一批批青年学子体验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学到许多战争知识的同时,我也见识到了共产党杰出的军事领导能力,深刻体会到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辛。”学校2021级本科生马静说。

    “我们倾尽心力搭建真实场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研发团队成员、教授李春梅介绍,从虚拟现实场景的主题确定、脚本撰写、交互任务设置到技术呈现、操作体验,甚至历史人物的形象声线、场景的搭建陈设、画面的色调色温,所有环节都经历了历时数年的反复论证与调试。“我们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虚拟再现必须符合历史特定情景,制作本身就是践行历史唯物主义,来不得半点儿马虎。”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郭文说。

    在聚焦“实践代入”、促进思政课“做活实践”的基础上,西南财大更瞄准“主体代入”,着力“激活主体”。教学以交互任务驱动模式设置“浴血夺桥”“阻击敌机”“研发卫星”“迫降营救”等近100项任务目标,学生得以亲身“参与”历史事件,调动理论储备对路径方法手段作出自主决策,完成任务闯关,在不断试错中思考为什么、明白是什么、决定做什么。“学生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剧中人’,参与历史进程,体悟‘剧作者’的主体力量。”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副主任袁上说。

    接到夜行120多公里的命令,你会怎样执行?西南财大2023级本科生徐东英兴奋地描述在“飞夺泸定桥”中的闯关经历:“按照经验,我选择了轻装简行。可历史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成功夺桥,红军必须扛着重机枪飞奔而行。太震撼,太不容易了!”2023级本科生胡天硕在战时兵力部署、敌我战术较量、夺桥勇士组成、武器装备选择等通关任务中失败了很多次,最终才艰难夺桥成功,他由衷感叹:“步步艰险、人人争先。在真实历史中,是无数英雄敢于牺牲,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实践代入”和“主体代入”所激发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共鸣,在教师们的引导下继而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实现“理论代入”。“在虚拟仿真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讲活理论’,带领同学们把理论知识融汇到体验过程中,更深入地读懂虚拟场景所揭示的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使他们更深刻地体悟中国共产党的能力之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之善、伟大中国人民的生活之美。”研发团队成员、教授杨楹分析。

    “每个虚拟项目我们都设立了明确的理论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有更为深刻的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杨说。通过虚拟仿真教学体验及随后的实验报告撰写和课堂讨论,教师以引路人身份组织学生梳理观点,并结合理论课程进行价值引导,展开学理总结。在体验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系列项目后,许多学生开始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2022级本科生王彤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唤醒、发动、组织、领导民众的革命实践,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而在“精准脱贫”体验教学中,学生们总结分析自己在“悬崖村”以驻村干部的任务角色闯关、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体会,深入讨论思考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感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技以弘道涵育时代新人

    “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思政课堂活起来,促进思政课讲活理论、做活实践、激活主体,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四个认同’,这正是近年来西南财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思路。”唐晓勇说。

    目前,这一教改成果通过创设、拓展数据共享平台广泛服务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界,在校内外收获了良好反馈。其理念、思路和资源应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文化建设,在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百余所高校推广应用。成果还通过“红课送老区”活动让西南老区和贫困地区数十所中小学受益,被四川省委纳入2020年“校—地”合作推广应用项目,并受邀参加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主题展,教育部“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全国启动仪式及丝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

    此外,西南财大积极推动川渝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共同体建设,在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全面开启与川渝地区6所高校的合作,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力度,带动西南、辐射全国。

    “西南财经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教改探索,是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又一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发掘信息技术潜能,继续探寻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速推动思政课教学范式的转变,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赵德武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