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助教师远行 阅读让课堂辽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该书系的主编王英杰教授曾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数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刘宝存教授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扩大教育开放研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研究”等研究课题。两位主编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为该书系的写作提供了有益指导。

    该书系对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土耳其、埃及这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了全景扫描和深度解读。这套书首先探讨了研究对象国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宗教等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要素,并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系统梳理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该书系还重点探讨了研究对象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并依次剖析了各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特征,涉及培养目标与实施机构、课程与教学以及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鉴于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该书系分别探讨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继续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保障体系和教师的地位待遇等问题。基于对研究对象国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系统梳理,本辑书籍进一步总结了各国教育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经验,分析了其教育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该书系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与政策和实践,充分展现了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书系的面世填补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系统研究的空白,能够为我国学者开展后续国别与区域教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可以为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与这些国家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重要支持。简而言之,对于比较教育研究者、国际关系和区域研究专家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该书系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

在不完美中走向最优

周隽    

    小A期末考试多门学科成绩优异,仅一门学科因不擅长而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小A因此沮丧不已,难以释怀。

    小B最近一段时间面临学校考试、托福考试、合唱团演出、学生社团外出活动、钢琴练习等多项任务。小B希望每个项目都能做到最好,但又觉得时间紧迫,整天担心无法做到最好而在焦虑中无法投入。

    小C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小心谨慎,为别人考虑很多,但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常愧疚、自责……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用高期待、高要求来激励自我不断完善的学生,一旦事情的发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他们就很容易陷入焦虑、自责、自我贬低的内耗折磨怪圈。是什么让他们希望自己更好,而情况却变得更糟呢?

    当我读完《挑战完美主义——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指导手册》一书时,我觉得这本书来得很及时。

    这是一本对完美主义“毫不留情”的书。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完美和卓越、成就、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等混在一起,而忽略了完美主义给青少年带来的巨大风险:失败感、内疚感、羞耻感、低自尊、自我怀疑、压力痛苦、拖延、厌学拒学、社交孤立、精疲力竭以及心理问题甚至死亡的威胁。所以作者把完美主义称为“披着羊皮的狼”——认为完美主义可能存在任何积极或健康影响的想法是无益的,它实际上可能是一个破坏性循环的一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完美主义的风险和虚假好处,以及完美主义的积极对立面,介绍了本-沙哈尔提出的“最优主义”。当青少年的关注点从“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就”转向“对卓越的健康追求”时,他们会获得更健康的情绪、更有效的学习和更丰盈的生命状态。

    这是一本充满系统关怀的书。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作为在青少年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关键成年人”,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带有完美倾向的评价眼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对自己不完美的挑剔:写不好就一遍又一遍擦了重写,算式中的等号必须要用直尺比着画……成年人对完美主义的看法、反应和应对,会强化或者挑战青少年的完美主义。如果青少年的生态系统——父母、教师、其他重要他人、社会媒体等——能主动翻翻这本书,会更有助于青少年挑战和突破完美主义的禁锢。同时,本书也关注青少年自己的生命系统,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自我价值,不仅仅是在学校/工作领域,而是分布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工作、健康、人际关系、日常生活、娱乐、精神生活,是所有优点和缺点的合理和公平的平衡。这种与真实生命联结的更多思考和选择,意味着青少年更有可能愿意去尝试取得真正的进步和充分享受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书。作者倾向于把完美主义视为一种应对方式,认为如果让青少年学习一种更有可能带来持久成功和幸福的新的健康的应对方式,青少年将有更多机会获得丰富而充实的体验和技能,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带来的挑战。作者将自己关于完美主义的最新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所受专业培训和积累的相关经验,提出了成年人用于指导青少年和青少年自身可用的“ABC”策略及操作指南。例如如何通过一支笔一张纸来接纳自己、如何通过饼图来提醒自己平衡生活的不同方面、如何通过“多模式”应对技巧来度过困难时期等。

    这也是一本诚实而开放的书。作者坦言,目前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研究支持这些策略的整合运用在高完美主义倾向的年轻人身上是有效的,书中所述的策略也只是基于英国4所学校和32名参与者,以及来自不同健康和教育背景的9名专业人士的积极反应。尽管完美主义的研究领域在验证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若我们都愿意跨出实践尝试的步伐,相信最终能取得巨大的进步。

    (作者系上海市格致中学教师)

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新课程改革

滕闽军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新课程再次迭代为更“新”的课程。作为一线学校,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新方案、新课标中传达出的新精神、新举措,也力图全面领悟和把握新方案与新课标对一线学校实践的新要求。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用好学科类课程10%的课时来实施它,从而真正推进课程综合化、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作为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亲历者,我躬耕思政学科近30年,对于活动型、综合性的课程创构有思考也有实践,主持的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力课程建构”曾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还曾主持“跨越国界文化的‘非洲视野’”课程、“主题探究式的‘创客创业’”课程。正是由于在新课标颁布之前有类似的探索,所以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提法和新要求尤为关注。我知道,厘清、明确“过去”与“当下”的关联,找寻“新”的研究方向和锚点尤为需要,但也就这么一边迫切着,一边等待着。

    2023年8月,郭华教授的新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出版。郭华教授是我们熟知的课程专家,她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视频,我看过许多遍,极受启发。得知她如此应时地推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著作,我在感佩之余立马订购,好好学习。

    紫色的封面上,白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几个大字很是醒目,极具冲击力。书名很直接——“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精准、聚焦又兼具开放性。全书共九讲,外加结语,架构明晰,兼顾了理论研究和操作指导。本书先从理论层面为读者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概念辨析,如“为什么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它和我们理解的项目化学习、STEAM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深刻阐释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含义与立意,也让我们知道,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进入课程标准,只不过是把个别探索普及化、制度化了,成为每个教师都必须关注和实践的教学样态。第三讲到第七讲,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进阶安排、主题确定、目标确定、任务设计、评价设计等各要素进行分解,辅以丰富的案例和结构化的系统阐释,形成有内在逻辑的、可资借鉴的较为完整的跨学科主题设计方案,从而支撑起一线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将其落地和推广的信心。第八讲和第九讲则是新挑战、新视角,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管理的重构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可操作的实践建议,也进一步阐明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研活动变革、对有实质性关联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全面统筹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结语美好而富有哲思。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学科的主动跨界,在突出现代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寻求为学生主动参与开放的真实生活提供更多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积极而稳妥的举措。

    这本书如同郭华教授的其他书一样,特别朴实,好看、耐看。没有云山雾罩的高深话语,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看得懂的大白话,就像面对面聊天一样,一读就懂,再读却又有新感悟。本书不仅提供了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对案例进行了深度解读,让案例背后隐含的设计理念、教学意图尽数显现,读来有豁然开朗之感。

    郭华教授及其团队带给我们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放与真实,让我们在系统复盘之后,更从容自信地出发。正是这本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2022年版新课程的素养导向,体会到把学科安放在学校整体育人系统中去定位的意义,体会到挖掘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构架课程内容的价值,体会到课程实施情境化、过程化、完整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在学科中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与经验改造中成长,是实现学科素养到学生发展素养转化的重要路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