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栋梁之才 筑牢强国之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朝气蓬勃的长安大学支教学生。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赵杰 摄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啦啦操表演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刘吉利 摄

■年终特稿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出教育事业的全新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

    岁末驻足回望,一年来,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写就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

    紧扣核心课题——铸魂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核心问题是什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给出了明确答案,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立德树人,是一项“铸魂”的工程。

    何以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8月28日,一本新教材的出版发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本由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用书。

    翻开教材,导论、17章主体内容和结语结构清晰、体系鲜明。教材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育人逻辑出发,以一体化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信仰、科学理论、社会情怀和时代使命为目标,在理论阐释中注重贴近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

    几天后,秋季学期开学,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教材的时代性、适应性和育人功能不断增强。

    回望过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一直是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进教材”是首要任务。

    2017年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2019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发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一本本新时代铸魂育人精品教材呈现在学生书桌上,印刻在学生脑海中。

    与此同时,2018年教育部教材局启动三科统编教材西部巡讲活动。教材编审专家和一线教学名师前往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青海西宁、内蒙古锡林郭勒、吉林延边、西藏林芝、新疆喀什等地,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用好三科统编教材量身打造帮扶计划。“最开始教师们都不敢在专家面前上展示课,我忐忑地报了名。第一次磨课后,大家就活跃起来,好多老师说‘我也好想去试试’。”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冯军说出了参训教师的心声。

    我们欣喜地看到,培根铸魂的教材体系更加完善,将真理之甜传递给每一名学生。

    在书本之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同样指引着广大师生成长成才。

    今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凝心铸魂,投身教育强国实践。

    教育部党组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推动教育系统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育部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作为重大工程,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划设计。

    高校坚持学思用贯通,写好“强国建设、高教何为”答卷。上海交通大学将主题教育党日活动搬上了“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引导师生体悟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思考高校如何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南交通大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谋划“交通+”“+交通”“智能+”“+智能”的学科发展布局;南京农业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号召学生投身“三农”事业……

    今年,一系列活动引领着师生深入思考“民族复兴,青年何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等命题。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实施,在教育部思政司牵头下,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启动,引导学生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未来,我也将在科技报国这条路上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捧读着《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卢旭博说。

    如今,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处处涌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人的脚印嵌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征途中,年轻的身影闪现在强国建设的事业中。

    聚焦关键课程——思政大课

    立德树人,思政课是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红色,是信仰的颜色,也是教育强国的底色。当我们踏上这一伟大新征程的时候,必须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信仰的光照耀前路。

    2023年,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小学段,探秘人民城市;初中段,探寻红色印记,感受城市文化;高中段,以青春之我建人民城市;大学段,掌握人民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中职段,弘扬工匠精神,共铸美丽城市;高职专科段,涵养人民情怀,建设智慧城市。”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

    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打造的这套6个学段同题异构思政课一体化精品教学资源,入选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汇聚合力,久久为功。今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聚焦思政课一体化。《通知》要求在省级层面打造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型工作平台,为深入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而随着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的发布,政策的导向与现实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一拍即合。

    放眼全国,甘肃、河南、北京、江苏等地均已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来自各个学段,贯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成员,将为加强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研判提供新的更大支持。

    2023年,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数字化赋能,以更澎湃之势叩击心灵的回音壁。

    “刘书记言语幽默令我们放声大笑,感觉整个气氛特别亲切。”冬日里,大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刘自康面对面与学生干部进行履新谈话,引来全校近万名学子线上主动“围观”。

    而学生们在网络上的大量留言,则成为这堂“思政大课”最直观的课堂反馈:“有什么能比成长更快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体悟、内化,快乐地成长!爱咱交大、情系咱交大,将来走向社会回馈咱交大。”

    一块块屏幕亮起,光照进学生心田。看,每周六晚上8时,“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网络大课堂上,该节目总制片人、总班主任郭晓芳总是面带笑容,与守候在屏幕前的全省中小学生见面;西南财经大学以虚拟仿真技术助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让学生在史实场景的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中实现从“指尖”体验到“心尖”感悟再到“脚尖”力行的思想洗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