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栋梁之才 筑牢强国之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网线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看,宁夏在云平台中架起“空中桥梁”,搭建1200多所数字孪生学校,让城乡孩子“同上一节思政课”,同时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等,推动宁夏与北京、福建、山东等地的学校线上牵手,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

    思政教育插上数字之翼,跨过学校的围墙。看,太湖湾高校媒体融合共享联盟打破校际空间壁垒,来自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嘉兴学院的5位“网红”思政课老师,共同围绕“文化自信与青年力量”,为两省五市的青年大学生讲述“共享思政课”。

    在云端,一句句“好看”“感动”“吾辈当自强”的留言,彰显着新时代思政课焕发出的巨大魅力与磅礴生命力,也诠释着思政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教育强国建设之路因为有指引而光明。

    立足强国伟业——培育栋梁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什么样的时代新人?

    爱国之情,是最朴素、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今年秋季开学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回信打破了天柱山下的宁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师生奔走相告:“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20名考上军校的同学回信啦!”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希望你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野寨中学校园里长眠着985名抗日英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就坐落于此。红色基因在代代学子中赓续,今年高考放榜,学校共有20名学子考上军校,他们把即将成为军人的自豪与光荣写在信里,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收到回信,20名学生激动不已。“我们毕业时将恰逢建军100周年,一定会保卫好祖国。”

    今年,爱国主义教育步入法治化、常态化的新阶段。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见到了他曾经回过信的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老熟人”。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介绍了当地把传承“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内容,加强基层教育的情况,“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书香浸润校园,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启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向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模样。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奋斗在田间地头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写道:“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什么是“自找苦吃”?科技小院学子懂得:他们饮过田间清晨的露水,晒过地头正午火热的骄阳,播种过孕育希望的种子,奋战过争分夺秒抢收的农忙……吃过“苦”才懂收获的“甜”,更能创造造福百姓的幸福生活。

    将苦化作动力,还有一种诠释。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在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强调:“这次抗洪救灾孩子们会终生难忘,要让他们学会感恩、立下志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场学生们的心里暖暖的。“今年暑假经历洪水后,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用黏土制作了绿水青山美丽家园,我相信明天会更好。”该校学生罗晨曦说。“今后,我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体育运动,拥有明亮的眼睛和强健的体魄,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该校学生段进涵说。

    今年,越来越多师生奉献青春、吃苦成甜。在浩瀚深海,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迎难而上,研发出多项技术成果,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难题,助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在岩层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率领团队15年如一日甘把“冷板凳”坐热,成功实施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获取了国际上最连续、最完整,总取心长度达8187米的白垩纪陆相地质记录,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在田间地头,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探索实践“四化合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8万余人次……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特征。

    在浙江嘉兴,学生们发现“题海”“考海”等高中的“传统面目”正在改变。这里正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努力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的瓶颈,推动普通高中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多元成长。

    我们看到,智育扭转导向。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北京公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增加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深圳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样明确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数不低于每门科目考试总分的10%,无一不是体现“素养导向”。

    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的学生通过攀岩,登上了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的最高奖台。“攀岩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综合考验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判断能力等。”该校攀岩队教练何琪说。

    我们看到,体育以体育人。首届学青会举办,标志着体教融合进程迈上新台阶;首届学青会科报会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南宁共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教育部推动改革,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传递的亦是“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我们还看到,以美成人、以劳健心的故事在各地不断涌现。

    “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这一年,教育战线紧紧围绕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目标,培育时代新人,培养栋梁之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生力军,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辉煌的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