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何需学校代劳?
填报志愿,何需学校代劳?
对于各省份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每年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选上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合适的专业,更让人激动的了。不过,据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诱劝高分学生修改志愿,甚至直接强迫他们填报非意向志愿的事情屡有发生,这让不少学生感到既纠结,又无奈。
学校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就是要保证有更多的优质生源,进入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高校。这不仅关系到老师的奖金、晋升,更可能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未来发展。在不少地方教育部门的眼中,评价一所中学的成绩是否出色,每年有多少学生上北大、清华,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当“考上一个北大清华,奖励50万元”能够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唯名校是举、指定报考专业,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学生进名校,学校得荣耀,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双赢的事。国内数百万考生,有资格让学校想尽办法“关照”的,也只是少数。按照一位校长的说法,学生还应该“感恩学校”。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自以为是的操心,正是人们担忧的问题所在。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受体,更是发展的主体。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的报考账号和密码,不是可以任意摆弄的数字;他们的报考选择,尤其值得尊重与呵护。对专业的兴趣,的确可以通过后天的接触、训练来培养,但这和能否自由选择专业是两码事。当学校为了升学数字的光鲜,而不停地给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施加压力时,可曾想过,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为学生好,还是为自己好?说到底,强行剥夺考生的选择权,只是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行追求教育GDP之实罢了,不仅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更是对教育方向的背离。
教育是什么?就是给学生一块思想的土壤,给他们一块自由生长的空间。同样是填报志愿,结合高分考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做科学、合理的报考分析,这才是学校该做的。即便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学生没有被顺利录取,若干年后,学生们肯定还会记得,在成长的道路上,曾有那么一所学校、一位老师,在关键的时候,扶了自己一把,而不是绑着自己,去一个被指定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理应多关注升学率背后学生们的兴趣,关注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望每年那几名、几十名尖子生光大学校“门楣”,提升地方教育水平,显然是曲解了教育的本意。无论报考哪所高校,哪个专业,真心实意地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好服务,才是学校送给学生最好的毕业礼物。
作者:吕晓勋
《人民日报》2017年7月12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