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背景下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魅力 ——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学为例
“选考”背景下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的魅力
——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学为例
□桐乡市茅盾中学 沈玉林
以“选”为突破口是浙江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在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活力的同时,如何使学生走近历史、选择历史?笔者认为,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以日常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用“故事性”史料设境、巧用“冲突性”问题引路、常以“投入性”活动贯穿、倚重“成就性”评价强化,是凸显历史学科魅力、突破“选课”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多用“故事性”史料设境
对于历史的认识,我们必须借助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形式出现的史料,而趣味性、故事性的史料,既可以丰富教材文字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切合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期待心理。
如关于罗马法,教材阐述了其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后来又有公民法,即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而取代公民法的是万民法,即是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对于这些知识,学生靠努力不难理解与记忆。但是,对罗马法的评价,对于理解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为何说是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学生感觉抽象,似乎是套话。
如果引入下面的故事,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故事一: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故事二: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相爱,并且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
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面临的问题,如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公民法无法解决的矛盾。由此来考量万民法等罗马法的制定之作用就容易把握了。
二、巧用“冲突性”问题引路
不少高中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只要自己看看书、记记知识点就行了。如果以专题史为特点的高中历史内容缺乏认知性的冲突,很难引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认知冲突性的问题来引路,可以吸引学生投入学习,增强历史课堂的魅力。
如,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材料)
提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说人们杀死他所受损害比他受到的残害更严重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回到教材中阅读、思考就更有兴趣。通过讨论,可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没有思想自由,整个社会就会损害。
如果有了这样的问题引路,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就会更投入。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会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柏拉图说:“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他们的“话中之话”,从而明白直接民主的制度也有其弊端,当时还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后来的罗马法及其影响的价值。
三、常以“投入性”活动贯穿
选择合适的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想象,是激励学生投入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断:
【铺垫性活动】教师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一个案件进行论辩。这个案件是: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有什么特点?
【核心活动】虽然上题材料中关于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没有体现,但是从下面的材料看,罗马法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或关系?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法国《人权宣言》
“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71页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结合教材,细察与讨论这一问题,对罗马法乃至相关法律体现的法律精神就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四、倚重“成就性”评价强化
“选考”背景下,不少教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试题的难度,平时的测试都与高考接轨,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往往觉得缺乏成就感,目标太高而无法带给学生一种成功后的愉悦感。所以,日常的课堂或平时的测验,设计的任务不要过难,要力求提高学生的成功率。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引起后续的自觉投入,从而使兴趣不断地增强。
如某位教师课堂测评中用了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古希腊城邦史》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学生在答题时觉得找不到抓手,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答不全,不是学历史的料。
其实,这位教师为节省课堂测评时间,省略了前面两题:
①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②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教师如果在讲评时把这两题补上,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把握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不同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就不难得出结论了。也就是说,学生答不好的原因不是自己学不好历史,而是题目本身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答题思维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选考”背景下,历史教师更要在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和改善评价激励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从而在投入学习中真正提升历史素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