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精神 同舟共济护佑生命的不朽丰碑
新华社发
做好非典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和我国国际形象。
——摘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心里——习近平同志2003年领导浙江省抗击非典斗争纪事》
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在不断应对重大挑战中汇聚团结力量,在不断抵御重大风险中孕育伟大精神,在不断解决重大矛盾中铸就斗争意志。2003年,“非典”疫情不期而至,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远超想象。党中央切实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与“非典”疫情展开殊死搏斗。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行动,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筑起钢铁长城,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形成于伟大抗疫实践
2003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面对疫情,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举全国之力、聚全民之心,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在这一过程中,抗击“非典”精神应运而生。
抗击“非典”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打赢抗击“非典”的斗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面对险恶迅猛、狡猾猖狂的病毒,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总要求,拨款设立专项基金,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完善一系列疫情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阻断“非典”疫情的传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激发起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爱国热情。
抗击“非典”精神体现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系统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表征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抗击“非典”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和根基。抗击“非典”精神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和“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的团结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自强思想等,这些印刻在中华儿女骨髓中的传统文化精髓,鼓舞着人们越是艰险越向前,为抗击“非典”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滋养。
抗击“非典”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疫斗争实践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人类在自觉能动地改造自然世界时,也必须面对客观世界带来的风险挑战。一部世界文明史也是同瘟疫斗争的历史,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实现更大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抗击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斗争的胜利,形成了抗击疫情斗争的成功经验,为形成抗击“非典”精神提供了实践土壤。面对疫情,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相互支援,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科技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不同机构、行业和组织积极参与、各司其职,汇聚智慧和力量,协力战胜疫情。
抗击“非典”精神闪耀着斗争之光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同困难作斗争,是检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试金石。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全社会聚焦共同目标,统一思想和行动,依靠顽强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中央统筹谋划,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医护人员勇当先锋、奔赴一线,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研发药品,社会各单位实行封控管理,武警官兵全时值守、听从指挥,志愿组织捐赠物品、助力抗疫,基层组织科学治理、筑牢防线,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全社会积极配合、及时响应,全国上下一盘棋,形成了严密有序、科学管理、系统联动的抗击“非典”合力。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非典”病毒具有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危难关头,任何个体都难以置身事外,人人都是战士,凡人亦可成为英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医护人员、解放军、志愿者……每个人都成为强大的抗疫力量,有的放弃休假,有的推迟婚期,有的丢下父母和孩子、勇赴战场。哪里需要什么,就往哪里运送什么:血浆运往北京、口罩运到香港、药品运向山西……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抗疫。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事非经过不知难。“非典”是一种新型传染病。疫情暴发时,我们没有统一完善的检测和上报体系,没有直接经验,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在这种情况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再次成为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突破困境,科学研判疫情形势,高效配置医疗物资,及时制定封控政策,适时调动全体力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最终战胜了病魔,谱写了一首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胜利之歌。
新时代要弘扬好抗击“非典”精神
抗击“非典”的胜利,离不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离不开科技创新。新时代,要把党和人民共同锻造的抗击“非典”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
以宣传教育为抓手,提升对抗击“非典”精神的思想认知。抗击“非典”精神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能内化为主体对象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要在家庭教育中突出团结互助精神,通过邻里互助等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提升思想认知,真切理解抗击“非典”精神的丰富内涵。要在社会教育中把抗击“非典”精神与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竞赛活动、研讨交流等方式营造良好氛围,采取虚拟仿真、5G技术等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抗击“非典”精神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导向作用。
以典型榜样为指引,增强对抗击“非典”精神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一种精神性的肯定确证,是主体思想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典型榜样是诠释抗击“非典”精神的鲜活代表。增进广大群众对抗击“非典”精神的情感认同,要让他们深刻了解救死扶伤的人物代表、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舍己为人的行为表现,赞许并感佩典型榜样在抗击“非典”实践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而自觉形成团结互助、舍己为人、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并通过意志磨炼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价值理念,最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团结、自强和斗争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以实践活动为关键,促进抗击“非典”精神的行为转化。思想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必然要通过实践这一关键环节。要在全社会推广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帮他人之所需、助他人之所困,真切体验到助人所带来的快乐;真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感悟到克服困难所必需的团结精神,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协作意识。学校要组织学生定期参观抗击“非典”纪念场馆,探寻抗击“非典”的历史遗存,与典型榜样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促使抗击“非典”精神入脑入心。抗击“非典”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之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抗击“非典”精神的时代价值,主动把抗击“非典”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要讲深悟透其精神要义,讲活抗击“非典”的感人故事,特别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的领导地位、中国人民共同战胜疫情的精神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作者单位系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研究”[20VSZ002]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