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基础教育政策热点扫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2023年是中国教育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总号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本期,区域周刊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褚宏启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政策,并对这些政策进行分析和点评。
1
家校社协同育人
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点评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只靠学校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可达成。近年来,各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效明显,但依然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各有不同优势,三方协同育人很有必要。
在协同育人中,首先要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共识,都要遵循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都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都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此为三者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与最大公约数。如果不能达成共识,三者各自为政,即便在形式上实现了协同,如建立了三者常规性沟通机制等,也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协同育人。
当前,为协同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片面发展严重、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不足、心理健康堪忧等突出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要各展优势。学校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要为家长们提供更加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不能把自己要履行的家庭教育责任简单推给学校,同时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开展家庭教育,不要成为内卷的推手;社区要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育人资源。
2
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3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印发通知,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旨在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点评 书香为伴共成长
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超越现实生活的局限,为人生带来新的体验与新的可能性。《方案》旨在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第一,爱读书。注重激发读书兴趣,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其在读书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引导其形成读书志向,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第二,读好书。中小学图书馆馆配书目要优化,要丰富学生的阅读书目,做好内容审核把关,确保青少年学生读物质量。学校还要加强对家长购书的指导,让学生能读到内容健康、丰富多样、情趣高雅的好书。第三,善读书。读书要宽,博览群书、拓宽视野;读书要深,切忌浮皮潦草、走马观花;读书要巧,要开好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不断拓展读书实际成效,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4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点评 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群体扩展延伸至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计划》的出台,旨在从制度、机制、方法、资源等方面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并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的学生,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坚决纠正重视学业成绩、轻视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通过德育树立远大理想、通过智育减轻学业负担、通过体育疏解心理压力、通过美育培养高雅兴趣、通过劳动教育磨炼坚强意志等,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三是加强系统治理。在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和干预处置,防患于未然;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4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点评 大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基础总体薄弱、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等问题。《意见》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是更新课程内容,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及教材。
三是转变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四是改进评价考试方式,加强实验考查,解决“背实验”而不是“做实验”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增强试题的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改进教师教育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加强在职教师科学素养培训,并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
5
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5月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点评 把握好两类课程的底线与宽度
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各地和学校开发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旨在强化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要求必须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并增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效配合。
高中阶段不开设地方课程(民族语文另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按规定开设地方课程,但原则上只在部分年级开设,且一个年级最多开设一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外语除外)。地方课程的开发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反对各自为政。地方课程要体现多元一体的理念,坚持区域特征与共同要求相统一,强化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割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