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以教育强国、技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不断深化“三色·三药·三能”药学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贡献“浙药”经验。
“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的理念缘起
1.始于办学历史传承积淀的“三色”人才培养新定位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始于1986年创建的浙江医药学校,2002年升格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全国较早独立设置的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经教育部门批准,统筹原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与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资源,升格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37年来,学校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再到职业本科教育,实现了两次跨越式发展。办学层次跃升本科后,学校仍然一直深耕职业教育,瞄准医药行业产业链建设专业链,办学主体隶属于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形成了始于办学历史传承积淀的“职教本色、医药特色、监管底色”“三色”办学特质新定位。
2.源于医药行业多重特性的“三药”人才培养新目标
因医药行业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学校人才培养在兼顾考虑“职教本色、医药特色、监管底色”“三色”属性的同时,还树立了“敬畏生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厚朴守正、严守药规、精益求精”,即“厚药德、明药规、强药技”的“三药”职业特质人才培养新目标。
3.基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三能”新要求
顺应医药产业发展要求,医药从业人员面临“懂智造、接国际、能创新”的“三能”新要求。为此,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致力培养“用得好(数字化,懂智造)”“做得精(肯钻研,能创新)”“出得去(强交流,接国际)”的“三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药学类人才培养提质培优,为国家大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正是基于学校办学历史的传承与创新、医药行业的职业特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学校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组织行业企业说人才需求、学院院长说专业群、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说课程、骨干教师说课堂创新、学生说“我与学校共发展”的“六说”活动。学校深化职业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将药学类职业本科人才综合能力,尤其是跨专业多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目标取向,提出“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并持续进行实践探索与思考。
“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将“三色·三药·三能”融入专业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一方面,学校聚焦“四品一械”大健康产业链,设置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等医药类专业群和药品质量管理、药事服务与管理等监管类专业群,主要构建以药学类、健康护理类专业群为主体,医疗器械类、食品类、化妆品类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应用技术专业布局。学校基于医药生产、经营、监管产业链设置的20个职业本科专业充分体现了职教本色、医药特色和监管底色。另一方面,学校将“三色·三药·三能”融入专业内涵,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现“三色”开放融合、培养过程注重“三药”职业特质培养和“三能”职本素养培育。同时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对“三色·三药·三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学校按照“国家—省域—校本”三级体系,分层推进专业标准体系建设,牵头全国同类院校积极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将“三色·三药·三能”融入药学类专业教学标准,牵头申报药品质量管理、中药制药、药物制剂、药物分析4个职业本科,牵头制定药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健食品质量与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等7个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制定1个药学类国家专业实习标准、3个药学类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2.将“三色·三药·三能”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课程与教材是其重要支撑。学校贯彻“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双百”课程教材工程,打造100部优质教材,对接医药产业发展,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课程思政要求,融入医药元素和药德教育思政类元素,与行业企业共编工学结合教材,及时将医药行业企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材。
同时凸显职业本科类型特色,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目前,学校教师主编的《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GMP实施与管理》等8部“德规技”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活页式教材)》等8部教材入选省级“十四五”首批重点教材,4部教材入选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作用强的优质在线精品课程,打造100门优质课程。学校已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一流课程进阶培育体系,建有“药事法规”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GSP实施与管理”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用中药学”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医用电子仪器分析与维护”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宁波市慕课、校级混合式“金课”等各级各类优质课程近200门。
提升“三色·三药·三能”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建设药学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与科学监管实习实训基地、药学类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药百草园等具有医药行业特色和辨识度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全力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搭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开设“卓越创新人才班”和“现场工程师班”,将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成教学案例,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来源,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3.聚焦“三色·三药·三能”,打造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内培外引、引育并举,打造具有“三色·三药·三能”特质的高能师资。一是实施“药聚人才”计划,以学术水平、技术技能、科研转化、产教融合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设置药聚顶尖人才、药聚特优人才、药聚领军人才、药聚拔尖人才、药聚高级人才、药聚优秀人才、药聚青年人才共7个层次的引进人才岗位聘任体系,集聚一批高层次教科研人才;二是依托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医药职业教育联盟、浙药健康创客公社等平台,以及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路径,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选聘医药行业企业高管、技术骨干等担任学院兼职副院长,校园(产业园区)协作、校地融合、政校联动,加大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实习指导教师、行业工程师等行业产业师资力量的引用力度,壮大充实“三色·三药·三能”技术技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实施“药育人才”计划,制定“双师双能”教师认定标准,重点培养一批能够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企业一线技术问题的“药匠型”教师;四是组织专任教师参加数字工程师培训、教师能力培训等各类培训,选派教师赴医药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及挂职锻炼,推荐专业教师赴全国药品行指委、浙江省药监部门挂职以及担任药品检查员等工作,大力提升其教学能力素养。
4.实施“三色·三药·三能”素养提升工程
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实施“药育新人”五大育人工程。一是以“药道传习”新思想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融合的“浙药”特色“大思政”格局;二是以“药路领航”职场育人,深化医药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教育,创新始业教育,规范“药规”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是以“药创未来”“双创”育人,打造“浙药”健康公社省级众创空间,开办科研训练营,培养学生善研善管、创新创业能力;四是以“药闯世界”开放育人,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拓展学生全球视野,熟悉医药国际规则,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五是以“药香涵养”素质育人,通过有“药味”的校园文化、“百草园”劳动实践、“浙药”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体美劳”等综合素养。同时围绕职业本科“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要素,建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数智管理平台,助力个性化教育教学和帮扶,提升育人成效。
5.围绕“三色·三药·三能”闭环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校围绕“药德、药规、药技、智造、国际、创新”6个要素,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等系列质量评价制度,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等方面制定质量标准,思考构建科学完善的“三色·三药·三能”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管理体系。一是突出过程性质量监控,制定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建立面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覆盖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全员范围的评价体系;二是以网格化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反馈督办、教学巡回诊断、校长办公会教学质量月报、专项评估检查、专业课程认证等系列措施,贯穿“学校、学院、教研室”三个层级,健全“评价—诊断—反馈—改进—再评价”管理机制,形成覆盖教师教学、学生学业、反馈改进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闭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