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校园助力思想聚集优势发挥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新闻回放
眼下,多数高校依然延续疫情期间的管理政策,校门何时重新“打开”这一话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北京大学日前回应,正在制订相关方案,将延长节假日和周末校园开放时间,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主持人语
大学从来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抑或一个章程的代名词,而是以师生为主体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精神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总和。人们之所以向往大学,不仅在于校园风景宜人,还在于尊重知识、开放包容的精神感召。这是公众强烈要求开放校园的逻辑起点,也是重视平等、对话、共享精神的大学所必须回应的需求。面对公众的呼声,三名大学生的回应有着极大的共性:告别“一刀切”,让合理开放校园重归常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既然小院高墙的自我封闭不是被期待的选项,如何更加有序开放,的确考验着管理者的“绣花功夫”。我们也期待大学给出因地制宜的破题方案。
青年说
校园开放本是高校应有之义,大学从来都不能与封闭的“象牙塔”画上等号。从基本职能来看,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大学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和科研的任务,也肩负着服务社会、促进全民学习等重要职能。无论是远道而来只为一睹大学风采的游客,还是日常使用校内资源的社会团体或公民,只要其行为在合法、合规、合理的限度内,就应该打开校门,为其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校园开放不仅是在为社会公众提供“走进来”的渠道,更是为身处校园的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可能。同城高校间的交流一度是便利而通畅的,从官方的学术论坛、讲座、展览到学生自发组织的辩论赛、访问交流,再到个体层面的旁听、蹭课,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活跃的思想在没有“大门”隔绝的情况下自由地碰撞,进而迸发无限生机。诚然,校际的良性互动并没有在封闭式的管理中销声匿迹,但不得不承认,严格烦琐的入校流程不可避免地造成诸多阻碍,使得高校难以顺畅发挥原有的思想聚集优势。
需要看到的是,对高校开放持担忧甚至反对意见者,似乎也有合理的事实依据:周边居民过量购买餐食、游客随意破坏试验田,甚至在草坪上煮起火锅……社会人员涌入对校内资源的挤占和破坏,确实容易影响校内师生的学习生活,但此类现象根源在于管理疏漏而非开放的必然结果。对于校园内部教室、实验室等重要设施,可以在开放过程中进行权限管理;对于人流量激增等问题,应在开放机制上提前把控。总而言之,应把投入到“大门”管控的人力物力合理分配到校园内部,切不能因噎废食。
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如果大学的校门是关闭的,很难想象它的思想是开放、包容的。”大学校园的开放绝不仅限于空间维度,更意味着创新创造、思想碰撞的无限可能。我们不该忘记,包容与开放才是大学的常态与本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