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用心下沉到基层
年根岁末,盘点年度文教领域热门事件,一定少不了现象级的“夜校热”。据媒体报道,多个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夜校”搜索量同比增长980%,不仅夜校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多地还出现了万人抢课的场面。夜校在都市上班族和青年群体间成为爆款,为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和经验,即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用心下沉到基层。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实践来看,国家能否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否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衡量一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国持续高水平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为了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投入重心不断下移,文化基础设施在基层的覆盖率更高,文化服务在基层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大幅提升。
客观来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可见,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绝不是文化基础设施在基层“一建了之”,绝不是文化节目在基层“一演了之”,也绝不是文化产品在基层“一送了之”,而要用心追求质量。
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要用心倾听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夜校之所以“出圈”,归根结底是因为其读懂了上班族的文化消费心理。他们渴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求得文化新知,获得精神满足。倘若夜校常年开设的只有象棋、书法、高数等课程,恐怕未必能造就“一课难求”的局面。因此,要明晰不同群体的兴趣,倾听不同群体的呼声,研判不同群体的需求,精准提供文化服务,绝不能“我提供什么,你就消费什么”。2023年以来,有发达省份推出“文化点单”“你看书我买单”等定制化服务,可谓公共文化服务下沉的创新案例,值得点赞。此外,大数据、调查问卷、人工智能等信息反馈手段,也可以用于研判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要用心选取恰当方式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前,不少发达地区已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性文件,提出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鼓励和支持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线下场景。数字中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赋能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这是好事。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必须避免不加选择、“一窝蜂式”数字化的误区。夜校的火爆,贵在其为年轻人提供了拓展交际的物理空间。倘若搞成数字化的线上教学,恐怕未必能如愿出现“夜校热”。
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要用心解决好基层文化服务供求的利益矛盾。在基层,文化服务供给方和文化服务消费方之间,因为工作时间不同、经济诉求不同、专业知识储备不同,很容易出现供求矛盾。能否允许服务供给方采取更弹性的工作时间?能否予以服务供给方一定的经济补贴?能否像法国那样从学生上初中时就引导和培养其艺术鉴赏力?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的质量,值得用心思考。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