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成员访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马新华。资料图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深入调研云南彝绣产业。资料图片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在北京国子监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宋友文和北京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在古都的壮美空间里,感受首都何以是“文化中心”;在北京朝阳区垡头街道燕保祈东家园社区,北京工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常婧和社工一起“跑工单、走流程、蹲点位”,参与“接诉即办”,明白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量……在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上,超过200个实践教学基地如繁星般在全市16区的地图上点亮。

    新时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开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就是“大思政课”之所以“大”的底气。近年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立足“首都”这个北京最大的市情,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建设全市思政大课堂体系,引导师生亲身感受国家大战略部署,真切感悟社会大时代变迁,以“大思政课”之“大”,谋立德树人之“实”,打通了一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

    “实践基地+”打造思政大课堂体系

    2023年暑假,常婧格外忙碌,为秋季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备课,而备课的地点不再是图书馆和书房,而是朝阳区垡头街道燕保祈东家园社区。

    燕保祈东家园社区的供水问题,一直是困扰社区居民的烦心事。当天,常婧与来自街道、水务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道,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亲身参与‘接诉即办’,我真正了解了各区各部门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我大为震撼,也深受感动。市民每一个电话背后都有十几个部门的一体化响应和联动。我会把此次经历写成教学案例,让同学们也能感受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在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的支持下,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成为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北京高校很多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接诉即办”工作中来,通过亲身参与“跑工单、走流程、蹲点位”,全过程了解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的理念、举措和成效,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

    “新时代十年,北京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实现了深刻转型,很多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要用好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区域内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全覆盖”“实践教学资源不均衡”“实践经费不足”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痛点”,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北京市对症开出的“药方”。

    2023年11月,在北京市思政课实践教学“区—校”对接会现场,会议主持人宣布“散会”,会场内几十名干部却迟迟没有退场,热烈的讨论不知不觉又延长了一个小时。会上,北京16区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和26所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负责同志现场码资源、对需求、定合作。

    目前,北京全市16个“区—校”共同体已全部建立,已确定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冬奥公园等211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广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立足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实践教学示范教案、课程等。

    “知名高校参与各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发掘,有利于更好地将各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践教学优势,也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全新赛道,这对我们是一次重大机遇。”海淀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伴随着越来越多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在北京市各类思政课教师培训、教学竞赛中,“实践教学”更是逐渐成为重要模块。在一次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上,参加培训的思政课教师惊讶地发现,主讲人不再是理论专家和教学名师,而是来自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接线员刘缓。

    “这让我们思政课教师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城市治理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为进一步讲好京华大地生动实践提供了鲜活素材,希望更多首都一线的建设者与我们共同备课。”北方工业大学思政课教师陆宽宽表示。

    依托遍布全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的共同提议、策划和推动下,2023年5月,“‘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6项实施方案、14个具体项目全面开展,全市百余个文化场馆参与其中,成为青年学生感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大课堂”。

    “沉浸式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说到2023年3月那堂特殊的思政课,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于畅至今记忆犹新。这天一早,于畅和同学们走进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北京市八一学校和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学生们。

    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上,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中轴线承载的壮美空间秩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们对中轴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堂思政课让我们置身历史场景,第一次发现思政课还能如此‘带感’。”回忆起这堂“大思政课”,于畅依然神采飞扬,“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这堂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是北京市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文化中心建设有机结合的一次重要探索。随后,故宫、天坛等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都成了首都大中小学生感悟壮美空间秩序、增进文化自信的“沉浸式教学”空间。

    “‘首都’是北京市最大的市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牢牢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城市功能定位。”

    探索政治中心建设的育人效能,北京各高校将思政课开到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最前线,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国家大战略现场火线入党。

    释放科技中心建设的育人效能,在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5G+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已“试水”思政课堂。在北京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强光美的课堂上,通过实时教学互动平台,高校教师第一次和远在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实时互动,实现远程调用纪念馆中的各种历史资料。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正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通过综合运用VR等技术手段,全面标识展示全市思政课实践教学点位的准确地址、教学主题、预约方式、课堂容量、示范教案等内容,为全市乃至全国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在北京建筑大学,一堂名为“传统村落·乡愁守护”的“大思政课”在密云区古北口镇拉开序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密云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建设,帮助当地居民设计了多类民俗院落改造方案,在沉浸式参与中淬炼人民城市建设者的初心。在中国传媒大学,10余名《新京报》记者走进思政课堂,通过亲身经历还原抗洪现场那些令人难忘的“中国力量”,将学生带回到京津冀特大暴雨抢险救灾的现场。在北京印刷学院,“大国出版”系列“大思政课”开讲,该活动不仅邀请出版业界大家、学界名家为学生授课,还组织学生参观行业展会、展馆以及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主题调研等社会实践,受到普遍欢迎。

    “我+”将个人成长融入大时代

    2022年暑假,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在返乡前,接到了一份特殊的思政课“暑假作业”——回到家乡,通过短视频形式记录讲述新时代十年故乡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堂特殊的形势与政策课,更是我求学生涯中最想做也最难忘的暑期作业。”自称通州“土著”的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刘浩庭兴奋地说。过去十年通州的巨大变化,他在自己的视频作品中如数家珍:“大运河森林公园、万达广场、环球影城,从自然风光到休闲时尚,从历史气息的漕运码头到活力满满的商业街,通州作为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城市副中心,正拔地而起。”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说,讲好实践教学“大思政课”,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联动。凸显“我”这一学生个体的视角,引导学生主动在家庭、家乡的生动实践中发掘鲜活素材,坚定理想信念,是北京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的另一种路径。

    早在2021年,北京市创新启动了“我听亲人讲‘四史’”系列活动,近万名青年学生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旁聆听亲人的故事。“我第一次知道爷爷年轻时竟然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屈岱萱返校后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爷爷屈仲诚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献出青春的感人故事,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