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旨趣
初中道法教材以适当篇幅从全时空视角呈现了对特殊教育的关切,在教学中善用之,能有力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从普及到普惠的跨越
2022年,我国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初步形成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安置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在已实现普及的基础上强调“普惠”,是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更全面的价值追求,对各类学校更高质量地发展特殊教育及其主要方向——融合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对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特殊使命和重要责任。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资源和权威载体,有必要系统梳理并充分运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下简称“道法教材”)直接关涉融合教育的内容。较之小学,初中课程的数量和难度都有增加,更须防范道德教育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问题,以期高质量实现全纳教育,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
初中六册道法教材均包含编写的融合教育内容,时间跨度覆盖初中全学段,空间覆盖学校、社会甚至地球村。例如,关于学校场域,七年级道法教材“我是你的拐杖”等内容倡导初中生关心、尊重有特殊需要的同学,八年级道法教材进一步对接学生经验,并阐明行为背后的丰富价值内涵,以期厚植关涉融合教育的积极情感。关于社会场域,七年级道法教材呈现了中学生在敬老院为轮椅上的陌生长者倾心阅读的情景。八年级道法教材强调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应平等待人,社会生活中不能以家境、身体等原因轻视或歧视他人。九年级道法教材提倡“每人捐献一分钟声音”,鼓励同学们为视障人群朗读书报,培养志愿者精神。教材还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角谈及地球村的融合教育。九年级教材叙述了“为孩子找水杯”案例——中国企业为一名水杯摔坏后拒绝喝水的英国自闭症儿童重启13年前的流水线,迅速生产出同款水杯,帮助这位异国自闭症儿童走出困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道法教材中初中生与有特殊需要的同学融合互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关涉多种残疾类别,体现了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非选择性关怀。
挪威的研究显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同学中的朋友数量显著少于健全同学,四年级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同学中平均有1.8个朋友,七年级降至1.7个。换言之,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校朋友人数随着年级上升而有所下降。友谊对于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幸福感、教育公平感有着硬件资源平等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七年级道法教材指引师生关注同学关系、同伴友谊、平等尊重等主题,这些内容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助于每个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和情感文明的发展。道法教材社会场域的融合教育内容有助于避免学生陷入书山题海和自指性关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主动地考虑多种弱势群体的需要,对接其精神生活需要。这在各类亚群体实现物质精神双重富裕的征程上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使得融合教育改革既产生教育价值,也积累着深远的社会意义。融合教育与融合社会的共同建构还能推动熟人社会以较小代价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在其他国家,一些失能高龄老人自杀已成为沉重的现象级社会问题。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青少年有意识地反哺银发一族,具有重要的社会文明建构价值。道法教材还注重引导众多初中生成长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这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望相依,以人类的团结互助更好地应对人类能力的有限性,学会坚守国际正义,捍卫人类尊严,使人类个体的福祉得到更大程度、更可持续的保障。
初中道法教材以适当篇幅从全时空视角呈现了对特殊教育的关切,在教学中善用之,能有力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从普及到普惠的跨越。道法教材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视为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平等权利主体,有助于保障教育起点公平;大力弘扬平等尊重、互爱互助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倡导自我接纳、自强不息、自胜者强等价值观,能提升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情感韧性和自我超越意识,以关怀赋能多维度促进特殊教育结果公平。
道法教材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关怀高质量地回应了他们在教育与康复等方面的重大需要。道法教材既援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和“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等融合教育法定权利,还鉴于康复对充分参与教育机会的重要性,呈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康复治疗获得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支持的案例,帮助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知晓其康复权益和保障渠道,从而在康复关键期尽可能获得较好效果,进一步提高生活学习质量。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还论及人人都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有深意地助力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初中毕业后通过职业发展顺利就业。
初中道法教材的内容、特征与功能,与小学段道法教材的价值旨趣形成动人心弦的和声。真实的教育影响必须有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期待广大一线教师用情用心,结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开展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在新时代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初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并用好道法教材中关涉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资源,引领学生们养成正义感、责任感等价值观,培育融合全纳的情感文明素养,为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本文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2022年培养支持资助项目“以‘弱有所扶’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