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尚善的人文关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静校长为学生遮风挡雨 逸夫南校学生到滨河公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逸夫南校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五十九

    李静,在小学执教31年,历任教务处主任、业务副校长、临清市小学教研室主任、临清市逸夫南校校长,被评为首届临清名师、临清市拔尖人才、聊城市教学能手、聊城市优秀教师、聊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聊城市教育创新人物、聊城市“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反馈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多次讲授各级示范课,获得聊城市优质课一等奖;所主持的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1项均已结题,并受到实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曾在《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论文。

    2020年李静走马上任山东省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南校(以下简称“逸夫南校”)校长之后,不长时间便提出了学校“博爱尚善”的育人理念。更重要的是,正像王阳明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样,在理念提出之后,与之相应的行动也便开始了。

教师心情愉悦地积极工作

    教师在学校里是不是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谐之美,与学校本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校长是不是具有人文情怀分不开。逸夫南校“博爱尚善”的育人理念,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让他们在工作中有一种归属感,忙虽忙矣,却乐在其中。

    1.平等相待

    在逸夫南校,校长与教师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兄弟姐妹般的亲情关照,真诚平等地相处。这种观念投射于行动,彰显于言谈,无形中拉近了学校领导与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距离。

    在李静校长看来,从就任校长步入逸夫南校的第一天起,这里就是她的第二个家。她看着教师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紧张高效地在校工作,愉愉快快地离开学校,心里便不由自主地洋溢出一种喜悦感,甚至在看到一株树、一朵花、一砖一瓦,都有一种亲近感与愉悦感。美好的情感是相通的,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小家来到这个大家,从这个大家再回到小家,每天往返路上的匆匆行走,都想尽快步入“家”中,融入这个兄弟姐妹相称的大家庭里。

    2.柔性管理

    教师父母有病住院,又心系教学工作,在两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未免心生烦忧。

    于是,学校明文规定,父母住院又不愿耽误工作的教师,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到医院照看父母。面对外界对此规定是否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效果的疑问,李静校长很感慨地说,老师们特别自觉,他们虽然用了一些时间照看父母,可是,他们不但按时上课,而且备课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感谢学校的“照顾”,于是,即使加班加点,也会把课备好,把课教好。有的教师在父母住院期间,带着学生作业,在父母休息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地批改起来,以至让护士及其他病人和看护人员,在心生感慨的时候,亦不由得向这样的教师投以敬佩的目光。即使是医院、学校两头跑,也尽可能顾及每名学生,让学生家长感动不已。

    3.人文关怀

    教师家庭婚丧期间,校长与工会主席积极关怀问候,并组织其他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校领导参加教师的婚礼,“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喜悦的时刻送上热烈真挚的祝福;在教师亲人的丧礼上分担沉重的哀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致以语重心长的安慰。

    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同喜同悲,令教师们很安心,也很幸福,工作也更加努力了。

    4.错时考勤

    学校中青年教师多,上有老下有小。全员统一8点之前到校考勤,曾经为教师带来了较大压力。  

    于是,学校的一条新规定应运而生:负责管理学生早自习的教师,早晨7点25分以前到校,上午10点50分即可提前离校,与11点放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好有10分钟的时间差,避免了拥挤,也更加安全;早晨第一节没有课的教师,8点20分到校即可,此时学生已经全部走进教室,教师可以安然地通过教学楼,从容地走向办公室。

    错时考勤制度实施后,教师心态平和了,时间充裕了,工作效率也高了。一方面,教师在无形中将良好的心态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从容的工作节奏也促进了教师家庭和谐,可谓一举多得。

    5.精简会议

    逸夫南校三年只召开了三次全校教职工大会。这在一般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学校主张会议应当精简,一是没有重要的具体事项,就避免打扰教师正常工作;二是不讲空话套话,大道理教师人人明白,过分宣讲没有意义;三是把工作及时细化分解到分管教学、德育、后勤、工会、党建、安全等工作的负责人那里,简明扼要地提出要求,要求他们积极领会落实。

    工会主席裴红伟表示,副校长与中层干部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与教职工亲密无间,大家工作起来既主动积极又和谐愉悦,自然也就有了工作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学生在关爱中快乐成长

    上学期间学生白天主要在学校学习与活动,是否每天受到关爱,以及真正快乐成长,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其当下的生命状态与学习质量,而且还会无形中在其心里种下未来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种子,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逸夫南校对学生关爱有加又让他们快乐幸福,可谓一件功在当下、利在未来的大事。

    1.搭建“爱心雨棚”

    放学的时候,如果下起雨来,一些未带雨具的学生只好冒雨而行,如果家长因事而不能及时来接,淋湿衣服甚至感冒也时有发生。

    学校发现这个问题后,便萌生了一个在校外就近搭建一个雨棚的想法,而且很快付诸实施。这样,即使有的家长因事晚接孩子,学生也可以在雨棚里安闲地等着。

    于是,有的家长便昵称这个雨棚为“爱心雨棚”。即使如此,如果雨下得较大,从教室到“爱心雨棚”的短短路程里,个别未带雨具的学生也有可能淋湿。于是,在校园值勤的校领导和教师都会自觉地为未带雨具的学生撑伞,将其送到“爱心雨棚”。

    这雨棚和雨伞,为学生遮住了雨水,更温暖了他们的心,并感动了家长。

    2.关注学困生

    逸夫南校的“博爱尚善”,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有一脉相承之美。在学校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应当教育的,都是可以成才的。100个孩子就有100种成功方式,教育就要为每一个人走向成功开辟出一条路来。

    为此,李静校长要求每一名教师都在晨会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昨天记忆深刻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学困生,不管在哪个方面有了亮点,都会被鼓励走到全班面前大胆表达。然后,教师则会及时贴切地予以表扬,同学们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从而让学困生在激动不已的同时,自信心也悄然升起。

    事实上,有些学困生,在某些方面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只不过有的时候不被大家关注而已。而晨会一讲,大家才眼睛一亮,并改变了对学困生的看法。

    所以,在逸夫南校,学生不管成绩优劣,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广博地爱每一名学生,善待所有的学生,不但在教师那里形成了共识,而且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名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有爱有善”的学校文化。

    3.关怀残障学生

    如果说学困生在逸夫南校被一视同仁甚至“高看一眼”的话,那么,残障儿童在这所学校受到了润物无声的关怀。

    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六年级残障学生,因走路不便,每次到四楼上课,都很费周折。

    学校了解情况后,马上采取行动,为此变动了三个年级教室的楼层安排,目的就是方便这名学生。

    而这一变,变的不仅是教室的物理安排,也让学生们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与这名学生建立了友好的互助关系,相处得更加和谐,这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断攀升。

    学生家长对此十分欣慰,逢人就讲,把孩子送到逸夫南校,家长心安,孩子幸福。

    对残障学生的关爱,是学校“博爱尚善”的核心理念结出的一颗真善美的果子,心之所想,自然而行,播撒和传递的爱心与善心,有着无限大的价值。

    4.爱心持续“外溢”

    如果说“博爱尚善”是逸夫南校重要的精神文化的话,它不仅在学校里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还“外溢”到学校之外的社会上。

    学生在爱自己的老师、家人和同学的时候,也在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谈及此事,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校长庄世杰很是自豪。他说:“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即使不穿校服,人们也能从孩子的言行上知道是我们的学生。比如在路上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前去帮助。他们在公共场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事情,比如说到大型的城市广场打扫卫生,带着小礼物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等。所以,他们不但成了敬老院的常客,也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