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域内教育优质均衡的密码 ——杭州市推进新名校集团化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省教育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教育战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来,我省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五年来,全省教育系统积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为主题词,不断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贯彻落实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社启动了“深化走转改 迎接十九大”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11个设区市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成就。

此次大型报道将采用“一版头条+整版报道”的形式。一版头条重点选择各设区市十八大以来最突出的教育改革发展亮点,生动展现记者在基层采访的所见所闻,展现五年来各设区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巨大成就,展现人民群众从教育改革发展当中获得的实惠。整版报道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展示各设区市五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

今天,本报隆重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浙江教育”首篇报道,聚焦杭州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新经验和新成就。敬请关注!

破解全域内教育优质均衡的密码

——杭州市推进新名校集团化纪实

□ 周 峰 武怡晗

13年前,杭州市首创的“名校集团化”,被新华社列为中国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亦成为国内不少城市教育改革学习的范本。

13年后,随着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不断推进,杭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已经超过81%,一大批新校、民校和弱校加速成长,优质教育覆盖率大大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杭州不仅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也加快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面对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更高需求,杭州市适时推出了“新名校集团化”,探索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实现全域内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那么,这场以优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的“新名校集团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格局:从“县域”均衡到“市域”均衡

每逢升学季,家长很焦虑。全国如此,杭州也不例外。这种“焦虑”的背后,是老百姓对“更优质教育”的殷殷期盼。教育,总是以各种形式牵动着每一个家庭。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党的要求、百姓的诉求、教育的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需求,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叩问的命题。杭州首创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或许是一剂良方。

“名校集团化战略的逻辑起点,就是要通过名校带动,帮助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实践证明,这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行之有效的形式。杭州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不断升级、不断优化,实现了三步跨越,构建了名校集团化从‘县域’走向‘市域’的新格局。”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说。

杭州市名校集团化“三部曲”是怎样演进的呢?

从2004年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名园+民园”等办学模式,创造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模式,打造“名校+”的“1.0模式”。到2011年,各区基于区域特色打造出西湖区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江干区的“新教育共同体”、拱墅区的“学校发展群”等名校集团化的“2.0模式”。再到2015年,随着杭州主城区与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的深度融合,杭州市进一步提出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从“县域”迈向“市域”的名校集团化“3.0模式”,杭州称之为“新名校集团化”。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提出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是希望构建一种新的格局,那就是追求在市域范围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革思维,创新驱动,突破既有限制,通过多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作,多方联动,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通道。”沈建平说。

新策略:从单向帮扶到共建共享

2015年年底,杭州市打响了新名校集团化的“第一枪”,名校集团化融入“城乡一体化”。在政府引导下,市属普高、职高名校纷纷出“市”入“县”,开设“分号”:萧山的杭州第二中学分校、余杭的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大江东的杭州高级中学分校、中策职业学校分校等陆续投入建设。

这样的布局经过深思熟虑,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章潘彪说:“把地方上的高中段学校带起来,改革的效应就会传递到初中和小学,从而提速整个市域内的城乡一体化。”

更多跨层级、区域间的集团化办学一一展开。杭二中、学军中学、十四中、浙大附中、长河高中等一批市属普高名校与四县市普高学校合作,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上城等五区“一区”带“一镇”,帮扶大江东5个乡镇街道成立30个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覆盖区域内所有中小学。与此同时,一大批主城区优质学校纷纷到县(市)领办、举办新校。

名校集团化实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强校”帮扶“弱校”的单一路径,形成了多维推动、相互促进、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

输出师资,原有学校怎么办?为了引导“固化”的师资真正流动,杭州市教育局、市编委办主动牵头协调,探索“跨层级转编”。从合作校所在地的教师编制中一次性划转部分事业编制至杭州市本级,专项用于合作办学、师资互派。

“杭二中今年选派3位名师来学校,我们同时划转部分编制给杭二中。这样一来,杭二中本部能招收更多新教师,培养好后,再选派到我们学校任教,让‘水’真正地流动起来。”桐庐中学校长冯永平说,合作办学短短1年多,3位教师的专业、敬业感动鼓舞着全校教师,更带来教育理念的提升。

此外,杭州还致力于教育信息化支撑名校集团化,通过市“名师公开课”、网上名师工作室、“一师一优课”、微课学习在线点播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打破时空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仅“名师公开课”的点播量累计近2000万人次。

新评价:从“考核导向”到“指数导向”

教育质量好不好,社会说了算。按照杭州市政府绩效考核要求,每年年底,媒体代表、人大政协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等担任绩效评估员,走进学校、社区,对年度教育发展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追踪、考核。

教育治理的目标导向是学校和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百姓满意,新名校集团化推进的质量评价,一样需要社会说了算。”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俞晓东说,杭州市创新评价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更精准的“指数导向”,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

从2015年至今,杭州市教育局借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逐步推进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学校家长满意度指数、年度区(县、市)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及区(县、市)教育规划执行指数等区域教育发展关键指数的发布。“通过具体到各校的‘指数’,我们不断监控、调整区域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节奏,注重整改落实,把握新名校集团化的推进进程与工作策略,提升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杭州市基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说。

“高位均衡”下的杭州教育令人瞩目,此前由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杭州成为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质量要素、教育条件保障三大教育现代化指标指数排名均位列前三的唯一副省级城市。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主办的“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活动”中,杭州“教育幸福感”排名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

“城乡互动、异地共享、精准推送,基于各地不同的教育生态,杭州因地制宜,设计了多种路径和举措,不仅积极推进九区融合发展,而且让四县市也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与教育改革的红利。”沈建平说,未来,随着新名校集团化的推进,杭州将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