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科生导师制叫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学炬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宣布将在今年招收的首届本科生中实行“师徒制”指导模式,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而这些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构成,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学科带头人以及国内外知名教授、“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等。这些本科生学业导师不仅给学生上课,还能给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业上的帮助,同时,也能为他们未来的人生规划和专业发展领航。导师的岗位,由名教授、名学者来担任,绝非“大材小用”,而是高校由重“科研”向重“教学”转移的一次积极尝试。

实际上,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本科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专业发展水平、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重点培养打造,帮他们找好人生的定位,找准人生发展的着力点,系好人生发展的“第一枚扣子”。

对于想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来说,本科生导师制无异于是一场“热身赛”,能让高水平的导师为自己提前把脉,熟悉自己的“特长”,选准专业的主攻方向,从而少走弯路;对于暂无深造打算的学生而言,导师也能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样也有利于他们立足实践,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精耕细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长期以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和中心环节。我国有近3000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在七八百万左右,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让他们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事关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高校的专家教授在做好科研攻关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这一伟大的“筑路修基”工程。

本科生导师制目前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多高校有了自发的形式,但在制度规范上还存在空白。即便有些先行的高校,不少本科生导师进行辅导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辅导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我们期待能有更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出台,把这件好事真正做到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