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五育”人才培养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工作的根本保障。学校着力构建“五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三全”育人格局,扎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为先,铸魂育人。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程,覆盖所有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全学程学习。深入挖掘课程元素,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第二课堂结合“四史”教育、“大钊精神”、“唐山抗震精神”开展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活动3个模块的思想引领实践,将第二课堂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实践和考核评价,实现两个课堂一体化育人,铸魂育人。

    以智固本,强基提能。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教材凡进必审,严把教材入口关。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对接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融合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加大过程考核,加强形成性评价,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严格课堂教学管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指导相结合,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体强身,强心健体。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配合的全程式体育育人体系。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做到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建立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长效机制,实施人人参与的大学生步道乐跑,增强学生体质,锤炼坚毅品质。成立80多个体育俱乐部,满足学生体育运动个性化需求,积极打造“竞赛引领的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模式,组建了田径队、篮球队、滑轮队等18个训练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竞赛水平,广泛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精神。

    以美化人,陶冶情操。整合全校资源,成立美育教研中心,实施美育“五个一”工程,构建课程教学、艺术实践、美学鉴赏、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五位一体”的美育教育体系,让每名学生能实现“五个一”目标,即修读一门美育课程、欣赏一场音乐会(戏曲演出、舞蹈表演)、参加一次美育实践、阅读一本美育书籍、开展一次美育创作。围绕“冀东三枝花”,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地域文化为目的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项目研究、创作与实践。

    以劳夯基,锤炼品格。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创业,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本领。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以开展“最美教室”“最美宿舍”“最美劳动人”等评比活动为抓手,培养劳动习惯。建立校、院两级“志愿公益”服务机制,开展以服务性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志愿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有益于专业发展和未来就业的劳动实习,参加卫生环境整治、义务讲解、社区治理等,在实践中增强劳动本领和服务意识。组织学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培养学生到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奋斗精神,锤炼坚毅品格。

    (作者单位系唐山师范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