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品质维度提升立德树人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立德树人之“德”更为明确地指向三个领域,私德指向私人生活领域,公德指向社会公共领域,大德指向国家政治领域。私德、公德、大德落实为学校培养目标,可基本概括为以责任感为核心的私德培育、以尊严感为核心的公德培育、以爱国为核心的大德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深刻揭示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教育教学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常识中,道德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情感认同是形成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立德树人隐而不彰的必要条件。情感及其发生和积累影响着立德树人的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于立什么“德”?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鉴于此,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普遍将大德、公德、私德作为“立什么德”的具体所指。有学者研究认为,立德树人之“德”更为明确地指向三个领域,私德指向私人生活领域,公德指向社会公共领域,大德指向国家政治领域。私德、公德、大德落实为学校培养目标,可基本概括为以责任感为核心的私德培育、以尊严感为核心的公德培育、以关爱国家为核心的大德培育。道德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具体指有道德未必成人,但没有道德则一定不能成人。情感在人的道德成长和道德教育中发挥特殊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形成责任感、敬畏感、崇高感等情感品质,自觉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长为道德整全的人,成长为新时代好公民。

    基于人的理性和感性,育人机制可包括理智训练机制和情感教育机制,前者侧重教授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方法,后者侧重识别、纠正和引导情感,训练心灵能力,积淀人文素养。两种机制分别从外向内和从内向外相向而行,而情感教育机制是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机制,只有发生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认同,才可能拥有健全的理智训练,积淀高尚情感。朱小蔓认为,在生理—心理层面,它以受教育者获得安全感为基本标志。在社会—文化层面,它以受教育者获得共通感为基本标志。在精神—价值层面,它以受教育者获得道德崇敬感和自我的道德尊严感为基本标志。另外,不仅要为人提供道德表现机会,而且特别要在人对价值选择定向的关键时刻给予精神上的支撑,让受教育者因此确证自我的道德崇高感、形成道德尊严感,并能归因为自我的努力、意志和性格,形成自觉追求道德的深层内部动力。总之,情感作为协调认知与行为的中介,对教师有效且正当地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在教育生活中过有道德的生活、积淀更加崇高的道德品质,起着根基性作用。也应承认,能否帮助学生在繁杂的生活场域和自利导向的私人情感中发展公共情感,既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终极追问,也是考察学校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问题。

    判断立德树人质量,首先,应当剥离不良的商业化教育质量观。人的道德定位于情感在事实层面的本真性、在价值层面的良善性和在情境中的深刻性。社会交往文化有可能“粉饰”情感。不良的商业化教育质量观、恶性竞争基于不良跃升机制挤压本真情感的涌现和表达、基于竞争机制遏制良善情感的需要、基于完全功利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封堵对事实与价值的深刻追问,教育质量容易窄化为竞争能力和绩效指标等。其次,应当认识科学化教育质量评估的局限。科学化教育质量评估一般基于多元而可靠的资料收集方法,反映全面的质量信息;基于标准化论证,追求可靠的质量分析;基于深刻论证,挖掘质量特色与不足。其整体有效的特征是评估逻辑可靠和质量考证合理。然而,评估有效不能忽视评估正当,评估正当定位于反映人的情感并促进人的情感健全发展。因为情感在人类伦理和个体道德精神大厦中的缄默性和特质性,科学化评估通过质量信息编码和质量认知建构,一方面忽略情感、道德等因素,另一方面建构表现性情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人的情感品质养成,进而影响德性修养。

    情感品质指情感的道德境界及其价值观内涵,一般表现为在社会交往和完成学业任务时判断对错、善恶的情感识别能力,求真尚美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善良、负责任的情感调适能力。情感品质是对他人的责任感能力、对知识的本真感能力和对国家的关爱情感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人的情感品质作为判断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要素。第一,情感品质具有知识性。知识的基础是论证和相信,情感品质如若缺失了论证和相信,便沦落为愚昧和虚伪。第二,情感品质具有道德性。道德的基础是自尊心和同理心,情感品质如若缺失了自尊心和同理心,便沦落为贪婪和自负。第三,情感品质具有自反性。如若机械化认识情感品质,情感品质便是嵌套知识与道德的空壳,使人为情感品质所限制。因此,情感品质的知识性与道德性既不可孤立也不可泛化,应统整于立德树人的精神—价值层面。简而言之,伦理困境中的情感品质更能体现立德树人质量,总体将情感品质视为对道德知识的熟悉与平衡能力,立德树人才会形成更扎实的情感认同基础。

    (作者单位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及其江苏实践研究”[21JYB012]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