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题改编会有失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9-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什么原题改编会有失误?

□杭州市公益中学 许娟娟 王东升

在初中数学测试中,会体现相应的重点,其中一部分来自教科书原题改编。我校初一年级期末考编题过程中,备课组根据浙教版七年级下目标F第18题进行了改编。

原题: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块木板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a厘米、2a厘米和20厘米的长方体木箱,其中甲木板锯成两块,刚好能做箱底和一个长侧面;乙木板锯成两块,刚好能做一个长侧面和一个短侧面;丙木板锯成两块,刚好能做箱盖和剩下的一个短侧面(厚度忽略不计)。

(1)你能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这三块木板的面积吗?

(2)如果购买一块长12a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木块做这个箱子,那么只需要用去这块木板的几分之几?如果a=15呢?

改编: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块木板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x厘米,y厘米和20厘米的长方体木箱,其中甲块木板锯成两块刚好能做箱底和一个长侧面,乙块木板刚好能做一个长侧面和一个短侧面,丙块木板刚好能做一个箱盖和剩下的一个短侧面(厚度忽略不计,x>y)。

(1)用含x和y的代数式表示这三块木板的面积。

(2)如果购买一块长为100厘米,宽为x+y厘米的长方形木板做这个木箱,

①若公式,做一个木箱只需用去这块木板的几分之几(结果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

②若做一个木箱只需用去这块木板的4/5,且公式,则木箱的体积是多少?

在改编题目第(2)小题第②问的过程中,编题教师根据七年级下有关方程和配方的考点,考虑到了问题的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未知数满足木箱用去木板的比例的方程;

第二个是满足第二题第二小问中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

按照正常的思路,根据条件一得到

xy=20(x+y) …?

将其代入条件二的式子中,通过配方构造成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的形式,最后得到解

改编成功。

然而,当把得到的解代入条件一时,解却不满足。那么,这道题的漏洞到底出在哪里呢?明明由条件一、二求得的解为什么会不符合题意呢?究其原因:

条件二中的二元二次方程:

公式 …②

把?式代入②可得:

公式

配方得:公式,

∵xy>0,

公式,

公式,

因此x,y无解,条件二与题意不符。

也就是说,考虑到了条件一、二中的相互联系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却忽视了给出的条件本身的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进一步思考,根据条件一,由木箱用去木板的4/5,可得出x与y之间的关系:xy=20(x+y)。那么有没有可能性构造几个非负数和的形式来实现意图呢?可根据本题的实际情况来证明a,b,c,d不存在。

正如波普尔所言:“所有的科学知识,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在本质上都是‘猜测性的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数学知识也一样,它在某种限度之外具有不确定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虽然给数学知识确定了限度,有了确定性,但是在编题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和模糊性。

中考编题的过程中,出题者常通过结合考点改编教科书原题,但会忽视一些隐藏条件(本例题中隐藏的未考虑条件就是二元二次方程的解存在与否),最后导致争议。因此,在编题过程中,除了要认真研究考纲以及往年真题,最难掌握的就是试题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就题论题,就数据论数据,一定要对给出的条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考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