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不能只“混个脸熟”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楼下邻居有个读初中一年级的男孩,他的父母知道我是语文教研员之后,时不时来串个门,问些题目什么的。那天,他和母亲又来了,走进我的书房。男孩抬头往书架上望,指着贾平凹的《禅思美文》说:“这本我看过。老师推荐的,班级图书室里有。”
我问他对贾平凹的感觉。他摇头:“不知道。”
过了一会,他见我桌上有本《杂文选刊》,就翻了起来,指着其中梁晓声的《上一碗米饭的时间》说:“这篇文章我们刚刚学过。”
我又一阵惊喜。
他说:“是老师在大屏幕上要我们快速浏览的。”
“你读的书还不少嘛。”
他解释说:“在群文阅读呀,每学一篇课文都要读三四篇其他文章。”
我问:“你觉得梁晓声的这篇写得好不好?”
他点点头。
“好在哪里?”
他没吭声。
我又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被《杂文选刊》选了进去?”
他一脸茫然。
他走后,我开始思考。
群文阅读是眼下中小学相当流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有关教研部门和教育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群文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这是从广度上说的,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应该兼顾,既不能为了深度而只是钻探教材中的那几篇课文,同时也不能为了广度而漫无边际地给学生推荐课外文章。
对于“群文”,学生可能只是蜻蜓点水地浏览、扫视。
阅读的真正意义有四个层次:了解、吸收、消化、运用。了解是最低层次的,把书本中的营养吸收并转换成自己的能力,然后运用,这才是高层次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浏览,只是粗略地了解,只是混个面熟,其意义肯定不大。弄得不好,还可能促使学生滋长这样的心理:哦,原来阅读可以这么潦草、轻松、快速。我可以算“读书破万卷”了吧。这无疑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害无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假如面熟的人有许多,但没有一个是知心知己的,在紧要关头,面熟的朋友也不会帮到你。读书也是这样,对许多书都只知道个皮毛,没有几本是细读而有所领悟的,结果肯定是“书到用时方恨浮”。
有些书确实识个皮毛也就够了,但有些书,必须静静地、深深地研读,甚至必须艰难地啃。轻松地读,得到的可能轻薄如烟;艰难地啃,相应的收获则厚重如玉。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对读书来说,应该是泛读与精读并重,既要伤其十指百指,也要断其三指五指。
我不反对群文阅读,我只是反对那种只讲形式不求实效的群文阅读。群文阅读之“群”怎么组建?其实是大有讲究的。这个群,不是拉郎配,不是大杂烩,不是乌合之众。否则,就不会有1+1﹥2的效果,甚至还可能起反作用。
现在流行的群文阅读,通常着眼于阅读的广度,比如学习毕淑敏的《学会看病》时,就出示毕淑敏的其他散文两三篇,这是着眼于作家的群文;再比如学了《桥》这篇微型小说时,再选择另外两三篇微型小说,这是着眼于文体的群文;还有着眼于同一风格的,或是相同时代背景的,等等。着眼于广度的群文是量的累积,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免浅尝辄止,难免泛泛而读。
如果要从质的深度上来考虑群文阅读,就要选择一些文本,来着重探讨某一个主题;或是通过比较,深入研究某一问题。这不仅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这个社会最缺少的,是沉静与深潜之心。阅读本来是培养这一心态的最佳途径,可是草率的群文阅读适得其反,在向浮躁与功利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