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袭”,教师当如何站好讲台
(上接第1版)
“我们的数据类型是单一的,如以结果性数据为主,缺乏即时的过程性的数据;数据的规模还很有限,我们的教育数据,散落在不同的角落,散落在不同的部门。因而,数据能产生的价值大打折扣。”刘三公式认为,目前教育数据还普遍存在数据整合有限、跨界整合不够、数据治理不足等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学习出问题了,是他不好好学还是学习能力不够?可能是有啥身体上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我们基本上都不是特别清楚。因而,我们除了采集他的学习成绩等数据,还需要孩子平时生活的数据、身心健康的数据等。”不仅如此,中国教育大数据“缺标准、缺技术、缺产品”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但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已然是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识。”刘三公式说。
未来教育生态已“智慧上路”
没有高效的大数据,“小数据”同样能改变教育生态。“比如我们的教师会主动地去透视数据,通过自己的课堂观察和学生了解,找到不同层级学生的差异点,根据不同差异学生给予不一样的教育。如此,教师也形成了自己使用数据的新的话语体系,专业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升。”郑州市第五中学校长张天佑介绍道,该校的课题“数据驱动的有效教学行动架构与实践策略”曾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每次上体育课,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都能及时得到体育教学的两大重要数据,学生心率和血氧饱和度。这都来自学生们人人佩戴的一块由该校体育组自主研发的云手表。“我们的体育课通过数据采集和精准分析后,正悄悄地改变面貌。我们可以判断学生的生理及身体机能,预防运动损伤;不再搞“一刀切”的集体活动,而是调整教学策略,给不同体质的学生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该校校长吴蓉瑾这样介绍。
“要想评估一名学生,常常恨不得把他大脑打开,希望边教边看那脑子里边到底发生着什么。当然,这是做不到的。”曹立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通过摄像头、眼动仪,做到对人物动作、表情甚至情绪的识别;还可以通过脑电,无限接近大脑,然后进行有效的感知和评估。
“随着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等的不断发展和有效应用,我想我们可以培养一群很快乐、有能力面向未来的学生。而这群学生,我衷心希望能够加入到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当中,大家一起来把这个教育生态循环做得更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