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础 促均衡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十二五”以来,金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金华正处于加快打造全省第四大现代化都市区的关键时期,如何为现代化都市区建设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是当前和今后全市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看今朝,教育发展显成效

金华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154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29.59万人,教职工9.7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25万人,教育规模体量在全省居于靠前位置。

教育资源更趋均衡。2015年,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2016年,义乌市、金东区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评估验收。今年上半年,兰溪市、东阳市通过省教育厅预评估。

基础教育优势不断巩固。全市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8.81%,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2013—2016学年,初升高比率分别达到98.39%、98.44%、98.59%、98.60%,呈逐年上升趋势。历年高考第一批上线率居全省前列。空军飞行员招录人数比例连续20余年稳居全省第一,2017年输送空军飞行员10人(全省共37人,占全省27%,其中全省女飞行员共招录4名,我市招录2名)。

教育教学改革走在前列。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113门选修课程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中网络推荐课程,49门选修课程被评为省普通高中精品课程,居全省第四;14门课程入选省义务教育阶段精品拓展性课程,居全省第三。在2016年浙江省首届微课程评比中,全市共有10门微课程获一等奖,获奖数量高居全省第一。教学评价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小学低年级期末“模块游考”式测试全面实施,中考数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科目2012年起采取开卷考试形式。此外,小学和初中考试题型的创新等都在省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累累。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孝敬课”,“孝敬教育”入选浙江省首批德育精品工程,其教研成果获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组织编写《郑义门》校本德育读本,开展“小学孝义‘家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大力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着力教育课题研究,近年获奖数量始终保持在全省12%以上水平,并产生了《基于足球,超越足球:小学特色发展新路径研究》《一线学校构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点课题。

学校强调特色多元发展。2014年、2015年浙江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状况,金华生源体测合格率为92.21%、93.4%。校园足球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市建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3所,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9所。义乌市为国家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婺城区为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区。美育工作成绩斐然。全市现有省级艺术特色学校48所、市级143所。“婺剧进校园”活动有声有色,全市现有婺剧试点学校74所。

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全市共有中、高职学校32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7所(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10所,省一级重点职校10所)。在校中职生有6.2万余人。共开设了11个大类85个专业,基本覆盖金华市一二三产业,其中有省级以上示范专业37个、省级骨干专业15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47个、省级产学研联合体8个。高职院校共5所,在校生4.6万人。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拥有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联合办学本科专业教学点1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省高职优质建设校、省首批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校,跻身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则分别以建筑和影视为特色培养专门化人才。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36.83亿元,新建学校79所,投入21.12亿元,扩建改造学校305所。2014—2015年,城乡生均事业费比例增长3.7%,增幅居全省第四;2015年,全市人均教育投入2512元,同比增长12.39%,增幅居全省第三。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39所,覆盖率达95.23%,居全省第四;自2014年启动薄弱学校改造以来,共实施薄改项目52个,完成投资约7.47亿元;塑胶跑道覆盖率达到96.64%,超额完成省教育厅92%的年度建设目标。2014—2016年,落实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奖补资金3319.33万元,全市1478所幼儿园,等级园招生覆盖面达93.9%,普惠园招生覆盖面达84%。全市111个乡镇(不含街道)建设公办中心园95所,乡镇中心公办园比例达85.6%。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培育,每2~3年组织开展一次教坛新秀评选,今年共评比产生金华市教坛新秀100名,推荐获评省教坛新秀26名。强化名师引领。2016年全市共有31人入选浙派名师名校长,评选市第六批中小学名师25人、名校长12人;第七批名师培养人选189人、名校长培养人选40人。目前,全市共有名师135人、名校长76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0人,在职特级教师86人。不断创新教师选拔方式。2017年面向211、985高校应届生和一本师范院校校优生招聘,共招录了20名,其中研究生10名。目前,全市幼儿、高中和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73%、98.91%、92.79%,义务教育阶段达到100%。

依法规范办学。大力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全面完成全市566家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积极开展法律顾问聘请工作,法律顾问覆盖率达68%。组织完善35项行政权力事项,梳理公共服务事项105项。严格规范教育行政审批。2016年,依法完成4家培训机构变更和2家终止审批工作。强化宣传,制定印发《金华市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放眼未来,形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

2017年是深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也是现代化都市区建设的开篇之年。今后,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强化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创建浙江省中职名校5所,占全省中职名校10%以上(全省50所);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强市战略,到2020年高等教育城市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9个县(市、区)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到2030年,全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城市化及人口户籍改革,落实中小学配套建设,增加城市教育资源,落实中小学配套建设,增加城市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巩固市区教育核心地位,发挥市区名校教育龙头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婺城区、武义县基础教育重点县建设,推动各县(市、区)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要求,积极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完善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或共同体发展机制。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大力实施智慧校园工程,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实施特殊教育普惠提升工程,加快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延伸,落实在金高校接受残疾学生入学。促进医教结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医疗康复能力。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研究制订第三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生源需求数按照35生每千人为参考测算,人口密集区域按照每8000~10000人口布局1所普惠性幼儿园,其他区域原则上按照每5000人口布局1所幼儿园。加快幼儿园建设改造步伐,落实好配套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四同步”政策,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确保全面落实到位。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经费补助制度,提升幼儿园教师持证率和职称学历。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市。科学规划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以金义科创廊道为主轴,打造浙中高教园区。支持浙江师范大学瞄准双一流目标,做大做强品牌特色专业,根据金华产业发展导向创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兴办二级学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扎实推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发展。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筹建市属理工类本科院校。鼓励支持在金高校的一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在金华办学,努力提升省重点学科数量。引导在金高校融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层面创造成果,积极申报认定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到2020年,在金高校在校学生突破10万人。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联盟、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功能,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共创省级品牌实训基地。推行中职学校“3+2”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积极探索“3+X”中职毕业生升入技师学院、职教本科“3+4”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学生实现“技师梦”和“大学梦”。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中高职衔接,支持优质学校集团化发展,鼓励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资源向县(市、区)延伸,开办永康五金学院、浦江水晶学院等分校,健全完善全市职业教育体系。理顺中职学校管理体制,打破招生行政区划壁垒,引导学校做强特色优势专业,实现错位发展,避免专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