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体验 后概念 再拓展:初中音乐教学三部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苍南县教学研究室 洪晓彬

中小学音乐学习是一个有序的、发展的过程,学生在以音乐要素为中心的、多样化的聆听、演唱、律动、创编等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和发展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获得的音乐感性经验基础上,走向情绪风格体验、段落曲式的感知和音乐知识的学习积累,即完成音乐知识构建。

一、“先体验”是初中生音乐审美感知的学习途径 音乐是一门“情感—体验”艺术,音乐学习是一个完整而充分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设置丰富适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意识,体验音乐要素、音乐形式的美感和内在表现力。常见的体验活动有:节奏体验、旋律体验、律动体验、力度体验、演奏体验、创造体验等。在组织教学、新课教授或者复习巩固的环节,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先体验”,激活先前的音乐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激发更大的学习求知欲。

【律动体验】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青春舞曲》教学片段,教师播放《青春舞曲》伴奏音乐,学生跟着音乐节奏随意击掌、律动。教师提醒学生关注音乐强弱,引导在强拍的弱位、弱拍处加入拍肩、拍腿,也可以拍身体其他部位,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而后,加入新疆手鼓、舞蹈体验音乐风格。

【歌唱体验】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非洲灵感》——学唱《阿伊亚》,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三拍子进行律动并加入声势,在休止符的地方拍腿、打响指;依次加入和声伴唱练习,先唱唱名,用柯达依手势及钢琴进行范唱;填上语气词,尝试无伴奏演唱;学生分三组旋律接龙,各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挥进行卡农式合作演唱。从卡农式合作到和声式合作完成伴唱声部练习,师加入领唱“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咕咕”“嘿,啸唻唻唻唻,啸唻唻唻唻”,请一位学生模仿,师生合作体验民歌“一领众和”的演唱特点。

【聆听体验】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欣赏——《船夫号子》,笔者设计了系列聆听体验活动。如:让学生随音乐画旋律线,体验引子旋律下行、伴奏呼和的特点;在标有>的记号处拍手,体验劳动强度的变化带给三拍子音乐“fpp”向“fpff”的改变,在重音处体验船夫们一起使劲的劳动场景;齐唱平水号子,体验劳动者闯过风浪之后舒缓的心情和享受长江两岸风光的音乐形象。

二、“后概念”是初中生音乐审美提升的内在需求

审美取向的音乐学习不仅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方面,也体现在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根据奥苏伯尔关于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及音乐学科学习特点的研究,学生音乐知识的建构、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听辨、理解、再认、运用后才能获得。有时,教师在课中直接呈现知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认知经验,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等系列活动理解新知识。此时,教材的知识体系、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是设计教学、安排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首先,课堂中要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方法;其次,分析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具有台阶作用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倾向。

比如民歌知识的学习,小学已学过《一只鸟仔》《杨柳青》《茉莉花》《小河淌水》《丢丢铜仔》《阿里山的姑娘》等作品,已经有了听音乐表现、尝试用方言演唱和民歌具有地域风格的感性经验;进入初中,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将学唱歌曲《银杯》,聆听《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万马奔腾》等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辨认长调、短调音乐,能够说出民歌由劳动人民创造,具有方言演唱、多衬词、地域性、口头传唱、即兴性等音乐特点,为第五单元民歌体裁分类的学习打下铺垫。

《劳动的歌》这个单元通过创设大量的聆听、演唱等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号子是具有功能性的劳动音乐,其内容、形象、力度、演唱特点和从事的劳动种类直接相关。到七年级下册,八、九年级继续学习小调、山歌及由民歌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经过序列呈现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才能理解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为何有“高亢的西北腔”“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之别。

基于体验基础上的音乐知识建构学习,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为了深化体验、理解概念、最终让学生形成音乐审美素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音乐素养高低,综合体现在:听到某段音乐时,能说出曲名、作者;面对一个术语或音乐概念或体裁形式时,能用语言或音乐说明表达,如能解释什么是波尔卡舞曲,能例举三段体等;听到某段音乐,能辨别其节拍、音色、形式、体裁、风格、结构、调式;能进行唱、奏,能写出节奏、旋律,能比较、分析音乐的特征、表现力等。序列化、发展的音乐知识链学习应始终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音乐听赏演唱活动中,而且要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并促使其形成音乐认知和审美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以知识建构为审美取向的学习,对学情的准确预测体现在:知道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已经具备识记乐曲主题出现次数、听辨音乐发展在音区、音色、速度、伴奏等方面不同的感性经验;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洲乐声》中的《拉库卡拉查》学过变奏曲式“是由最初出现的音乐主题及其若干次变奏所构成”;所以,本课学习重点是钢琴五重奏、作曲家舒伯特的室内乐《鳟鱼》的形式美感体验。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基础,教学中可以设计围绕知识点展开设计。导入环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设计演唱《摇篮曲》或者听辨已学的曲式段落知识,或者从《嘎达梅林》《鳟鱼》主题演奏乐器音色对比导入,激活原有知识。新课学习设计多次的完整或分段、对照歌曲和教材内图示,对比聆听,设计主题学唱、体验艺术歌曲的伴奏、认识作曲家等活动,加深体验,强化钢琴五重奏、变奏曲等概念知识获得。

三、“再拓展”是初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升

美国教育家豪恩斯坦说:“任何一堂课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我们将学生带到哪里?怎么将学生带到那里?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已经到达那里?”其一,通过拓展教学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到达那里;其二,探寻核心知识的延伸点,适度展开生成,再度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力使原有的认知得到更新和结构化提升;其三,通过拓展教学,检测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的拓展要在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框架内展开,这是一节课中安排多个作品进行学习的基本原则,也是为了适应当前音乐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现实需要。常见的教学拓展有:选择与本单元或本课的相关音乐内容进行拓展聆听,深化学生体验,巩固已学知识点;增加单节课音乐的丰富性,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升化情感体验;对所学音乐知识的运用拓展;为今后学习先行铺垫的拓展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