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绘画语言,走进童心
□杭州市西湖区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
黄蓉蓉
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着诗性和美好,他们用双手涂抹的每一个痕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教育者都应该以敬畏之心,尊重孩子们用心表达的每一件作品。
一、读懂孩子的作品,要了解孩子绘画的年龄特征
3~6岁的孩子还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在这些阶段,他们的绘画作品有着一些非常明显的细节特征:
1.以圆和线条为基本元素
4岁之前孩子绘画的基本符号从圆和线条开始,最典型的有曼陀罗、太阳。中班的孩子从4岁过渡到5岁,他们的图形表达逐渐从圆开始分化,开始关注到某些典型特征,如人物的眼睛是圆形。
2.透明画典型特点,即画自己所知道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画的封闭的木头箱子里有一只小白兔,或者看到画的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你无须感到奇怪,因为这正是孩子最明显的特征,画自己所知道的——透明画。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认知到什么,想到什么,他就直观地表现什么。他们在绘画关系中尚未建立空间方位、遮挡关系的表达经验,所以画的往往是自己知道的而非看到的。
3.开始出现地平线画法
中班后期到大班阶段,幼儿的绘画中出现地平线的表达,这是孩子认知空间发展进一步完善的结果。他们对空间的认知逐渐由一维走向二维,因此很多孩子在绘画的时候都会在画纸偏下的地方画一条长长的直线或者从画纸的最下面的边缘开始表达,画面中所有的表达从直线所在的上面开始。
4.喜欢对称画法,避免重叠
对称和避免重叠的画法“习以为常”地出现在孩子的作品中。比如孩子在画手指、画花瓣的数量时,仔细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无论怎么随意,他们的数量基本都是相同的。
读懂了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我们就不会对孩子作品中不合常理的“错误”横加指责,更不会要求所有的孩子用同一种方法来画一样东西了。
二、读懂孩子的作品,要了解他们的审美特点
孩子的作品美是一种“稚拙美”,是他们天然拥有的一种美学特质。毕加索曾经说过,孩子是伟大的艺术家。他自己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孩子作品的“稚拙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夸张变形的美
夸张、变形是孩子们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探索世界的方式有关。因此,他们总是“我手画我心”,强烈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双手来真实表达,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会非常直观地强调当时的情绪爆发点,让人能够一眼就看出。
如孩子画“我生气了”这一表情时,你可以看到,眉毛、头发竖起来了,眼睛瞪得圆圆的,隔着画面都能感受到当时因为生气而凝固的空气。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也许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流失。而教养者不当的教育方式将加速流失的速度,如过分强调和传授作画技巧而使孩子迷失了本真的天性,沦为方法论的操作者。
2.大胆用色的美
“儿童通过两种方式选择色彩,一是模仿大自然,一是无意识运用,后者最能体现思想和个性。”幼儿的用色、搭配总是出乎成人的意料之外,这是属于幼儿独有的色彩天赋。
3.真实表达的美
注重主观世界的真实表达,这是儿童作品最珍贵的地方。他们画自己想到的、看到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认知、经验和情绪情感。他们不在意他人的观点和态度,不在意客观层面的正确与错误,“固执地”坚持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最真实的东西,往往最淳朴亦最能打动人心,让大家与之产生共鸣。
三、读懂孩子的作品,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真实需要
孩子们的作品中,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段,都有特别的含义,这些信息在向世界传递着他们的认知、情感、交往等各方面的需要。我们需要通过倾听、猜测、追问等策略努力收集客观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成长。
1.倾听孩子们说的“话”
会倾听的教师往往懂得尊重儿童,也会被儿童喜爱。倾听的过程是教师明显退位的过程,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儿童表达的干扰,只有儿童更真实、更全面的描述表达,我们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作品信息。
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与之同步的就是记录工作。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要求孩子重复讲述,因为很有可能第二次讲的已经不是孩子的初衷了,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当孩子出现语言冗长、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的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孩子通过多次的梳理、引导、分析、判断,不断调整,重复讲述,逐渐达到清晰表达的目标。
倾听、记录幼儿自己对作品的语言表达是一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逐渐在倾听中学会更好地解读儿童作品,在倾听中欣赏、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儿童。
2.猜测孩子们说的“画”
鉴于孩子们“我手画我心”的特点,故每一幅作品内容都有孩子的心思在里面,这心思是什么,就需要我们去猜了。这种猜非毫无根据地猜,而是依据日常对孩子的生活、性格、兴趣、习惯等观察与了解,结合幼儿作品现时表达的陈述来猜。通过这种猜的方式,在对作品内容进行全方位了解的同时,也探究到了孩子们创作的认知背景、情绪情感、表达需求等。
中班的一个小女孩画了“我的妈妈”。但我们发现,孩子的笔下,妈妈居然长了胡子!经过与孩子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妈妈很少跟孩子一起相处,妈妈的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少。但是孩子又知道自己的生活中有妈妈这个角色的存在,因此在画“我的妈妈”时,才会混淆特征,不知不觉地出现了妈妈长胡子这样的特征,这可能是潜意识中孩子对“妈妈”是“爸爸”的一种理解和感受。
儿童作品解读是一个帮助我们走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手段,而解读的真正目的在于支持。教养者通过对作品年龄特点、审美特点以及儿童需要等方面信息的解读,能更好地了解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真实成长提供适宜帮助和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