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威海经济开发区安禾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探究落叶。幼儿园供图 邹存荣
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禾幼儿园园长,曾获威海市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问题来了 

    一次搭建游戏时,昊昊和琪琪因一块长板积木发生了争执,昊昊竖起中指,说了一句脏话,并表示:“敢和我抢玩具,我就打你。”琪琪说:“呸,我才不怕你。”两人挥起小拳头准备“开战”。我立即介入,制止了这场争端。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们口中的脏话和粗暴的举止,可能是模仿成人,在不经意间学来的,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班里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行为。我回想起在平日的游戏中,的确有个别孩子喜欢说脏话,与同伴交往时,也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我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一位幼儿园教师)

    专家观点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找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本质。大部分孩子说脏话和我们成年人理解的说脏话是不一样的。成年人说脏话带有攻击性,可能是出于泄愤,或想要羞辱别人,但孩子往往没有这个意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说脏话呢?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语言敏感期,他们对环境中出现的词汇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当他们的世界中出现了一些新奇、好玩的词后,往往会学说这些话,同时也会发现,语言具有力量,能够调动起周围人的情绪,一些特定的词汇会激起大人强烈的反应,便循环往复、乐此不疲。我们知道,幼儿期以“玩”为主,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品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有效地渗透品行教育,家长也应意识到幼儿期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并配合实施。

    强化正面引导,走出“小圈子”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处处存在着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先从改变幼儿的感受着手,进一步说,幼儿行为的改变是通过幼儿感受的改变引起的,我们可以强化正面引导,采取改变幼儿行为的“三步走”,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步:学会倾听和理解。教师首先要判断,幼儿的感受是什么,先理解他的感受,再去改变他的行为。在我们的幼儿园,向幼儿传递出“我理解你”有一个万能的语言表达方式:“我现在知道你很生气,对吗?”“我能感受到……”“我能听到……”这些话能够很好地让幼儿感觉到被理解。不要着急去改变他的行为,要先跟幼儿建立情感联结。他的行为被共情了,受到尊重了,才能够去关注别人的想法,了解自身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是什么。

    第二步:明白行为带来的后果。在一些场景下,幼儿说脏话就是觉得好玩,不知道背后代表的意思。教师要让他明白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不管是骂人还是动手打人,一定会给别人造成伤害。我们不建议教师以第三方视角进行客观描述,更好的方式是双方面对面,让被打骂的幼儿表达出他的感受:“你刚才打我,我很疼。”“你刚才骂我,我不高兴。”幼儿直接听到对方的感受,有利于学会换位思考。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忽略幼儿的感受。幼儿摔了一跤,成人一般会说:“没事儿,你是大孩子,不疼。”幼儿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如果他的感受长期被忽略,也就不容易主动去关心别人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平日多听听幼儿内心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共情他人的感受。

    第三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幼儿打人了,教师可以蹲下来和幼儿一起找到解决方法,寻找一种更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幼儿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逐渐学会沟通,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合作相处。

    认识上“解锁”,行动上“赋能”

    幼儿通过游戏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游戏的教育契机,幼儿就会乐于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行。游戏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互动讨论的方式,获取与人友善交往的方法。比如: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大家要懂得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出现争吵事件后,幼儿可以回顾游戏过程中的行为,教师可以将照片、视频等播放给幼儿看,让幼儿通过自评、互评的形式,知道自己粗暴的言行给大家带来的伤害。幼儿会逐渐意识到,当出现纠纷时,要试着用平和的口吻,用一些恰当的词汇去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说脏话或者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慢慢地,幼儿就会乐于遵守游戏规则,乐于思考,也愿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就算经历多次失败也会一次次地克服困难。教师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应该采取适时而恰当的引导,让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入幼儿的心灵,让他们更加乐观向上,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不断提升自信心,懂得责任担当,实现合作共赢。

    在一日生活中融入品行教育。幼儿园品行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每一个细节开始,把品行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是以身作则,注重榜样引领。开展品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主体,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平日里,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与幼儿分享,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幼儿,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良好品质,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措施,引导幼儿学会自律和遵守规则。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一日活动中,结合品德案例对幼儿进行品德启蒙教育,让幼儿了解一些经典故事、人物事迹等,介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是从细节入手,抓好品行教育。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幼儿品行养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善于抓住幼儿生活和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时刻关注幼儿,根据不同年龄段发展特点,适时进行教育,分层指导、全面推进;同时,教师应不断吸纳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内容的迭代更新、量身定制。例如,当幼儿在游戏中被小椅子绊倒,哭着拍打小椅子“报复”时,当玩积木总堆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要扔玩具撒气时,教师可以采取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小椅子与玩具的无辜,以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懂得爱惜物品、体谅他人,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幼儿在玩耍中因小事与同伴发生不愉快时,教师应观察他们接下来的表现与解决方法,视情况而介入指导,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对幼儿之间大度、友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品行教育案例、视频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认知程度,综合分析实践调查的种种数据,梳理出品行教育的可行性建议及策略,定期评估幼儿的品行发展,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帮助幼儿发现自我,重塑自我。

    三是以礼养行,彰显品行教育。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往往是从打招呼开始的。幼儿园可以将礼仪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清晨的迎宾小礼仪,一句“你好”滋润身心,既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平日从入园、问候、就餐、仪表、仪态、入寝、离园礼仪等对幼儿进行培养,将品行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品行的重要性,在自信中彰显礼仪素养。

    家园合力,聚焦品行教育多元化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共育难题。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合作是品行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园可以实行“线上”和“线下”两种课程形式,线下邀请家长参与“四个一”活动,即到幼儿园参与一次品格课堂、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与孩子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参与一次园所管理,让家长积极融入幼儿的学习、成长过程,增进对园所的了解。线上采用“云端在线支招”的家园共育方式,开展线上读书沙龙,以“如何培养孩子品德品行”“孩子说脏话怎么办”等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为研讨主题,教师与家长各抒己见、各展其能,开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行动,建立家教志愿者“一对一”共同体,切实解决家长疑虑。同时,定期评选“优秀家庭”,表彰在家园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家庭代表,增强家长的幸福感和对幼儿园的认同感。

    多措并举,家园社共搭“连心桥”。一是幼儿园每月开展园所开放日系列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让家长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伙人”。采取幼儿品行习惯案例剖析、策略建议、拓展延伸等方式,向家长传递幼儿品行教养策略、家庭建设、合作共育等知识。一次拉手、一抹微笑、一场交流,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更增添了互相的包容与理解。家园协同融合,成就幼儿品行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开放日常课堂教学,邀请家长参与园所大型活动,让家长看见、听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园,增强互动。举办“园长开放日座谈会”,现场解决家长关注的问题,切实推进家校沟通工作。开展“网络连线”活动,联动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的在园表现,了解家长对品行教育的价值取向,家长及时反映幼儿在家的情况,共同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双向互动,形成合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