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驻校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祝令浩 孙庆忠)“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随着戏曲音乐的响起,山东郓城县公明小学的“小戏骨”们近日身着戏装,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些学生已在校学习了两年戏曲课程。“我喜欢戏曲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每一次上戏曲课我都很期待,也很兴奋。”10岁的苑依然说。9岁的魏铭忆告诉记者,他“喜欢华丽的戏服、精致的妆容,会坚持学习戏曲,希望长大后做一名专业的戏曲表演家”。

    “我们全体学生的常规戏曲课是一周一节,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戏曲选修课,建设戏曲校队、戏曲少年宫。”郓城县公明小学教师李萍介绍。该校从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爱好入手,将戏曲教学融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堂内容包括教授戏曲唱腔、戏曲身段等。

    郓城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介绍,郓城县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各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不断丰富美育实践,力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进学生心里,形成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局面。

    近日,在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室里,学生正表演着自己编排的皮影戏《三打白骨精》。只见幕布上,“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飞,伴奏音乐激越昂扬、扣人心弦,尽显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

    “我非常喜欢皮影戏,很想把语文课上学到的历史故事编排成剧目,用皮影戏的方式演出来,效果一定很棒。”学生周欣怡说。

    在课后服务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皮影戏道具。他们先在纸上画出人物轮廓,用剪刀沿着边缘仔细剪开,再用凿刀雕刻出服饰花纹等修饰性细节,然后用蜡笔为人物上色,最后为各个关节部件安装竹棍当作操纵杆,一个精美的影人就完成了。

    “我们的学生自己制作影人,自己编排剧目,自己选择配乐,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美学素养和综合能力。”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美术教师张丽霞说。

    这些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师资从哪里来?如何保障非遗教学常态化、可持续开展?郓城县郓城镇东城初级中学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遴选有基础、有爱好的教师拜师学习,鼓励教师加入当地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行业协会,邀请协会负责人定期进校授课,开发浸润式、体验式的校本课程,逐渐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实现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驻校园”的转变。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鼓励支持各级学校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优良基因根植于少年儿童心中。”王涛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