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贯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中教师
■本研贯通系列谈③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正以各种方式积极尝试本研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或许在改革的空间、范围与支撑条件等方面并不具备足够优势,但改革的意愿与动力却不遑多让。本期,我们共同关注两所“试水”本研贯通的地方高校,看他们如何突破固有体系的束缚,大胆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编者
2020年,教育部支持“三省四校”开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作为试点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率先开展“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地理科学”两个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三年多来,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有着鲜明特色的、本研贯通培养复合专业优秀教师的路径。
全方位多手段抓牢生源质量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高水平教师后备队伍的先决条件。学校复合专业在生源选拔阶段采取“宣传重点推介、招生阶段前置、生源素质升段”的招生组合策略,多层次扩大复合专业知名度,推动专业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首先,在招生宣传中对复合专业予以重点推介。在招生宣传阶段,学校单独开辟两个复合专业专栏,总结凝练专业在培养、管理过程中的教学资源优势,对学生和家长格外关注的复合专业就业竞争力作详细介绍,吸引综合素质过硬的高中生源报考。
其次,将复合专业的招生安排在提前批并设置单独院校招生代码。一般情况下,在提前批填报师范志愿的学生本身就有着较强的从教意愿,通过该批次选拔的学生初步具备在教育领域钻研的职业愿景,符合复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再其次,在入校投档阶段注重生源的“硬实力”,通过高考考核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进入复合专业。目前,复合专业在福建省录取分数达到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投档分,一级达标高中生源比例达89%左右。
通过紧紧抓牢生源质量关口,复合专业的学生横向素质普遍较高,一入校就具备较强的学习、学术能力。经过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在学业表现、学术成就、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
构建双学科一体化知识体系
与传统本科教育不同,教师教育包含着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教育。随着社会职业环境变化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养要求的提高,四年制本科师范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师岗位对师范生在从教意愿、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诉求。同时,全日制教育硕士也面临着扩招后出现的生源复杂、师范素养薄弱的问题。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明确要求推动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到2025年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
在这一目标牵引下,学校依据“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地理科学”两个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的具体特点,继续探索专业融合、课程衔接、本硕一体的育人新模式。经过多轮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学校最终确定复合专业围绕两个学科“不分主辅、齐头并进”的原则来编制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融合方面,讲求学科间的知识互补和学科视野的交叉拓展。如“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时间维度重新审视地理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气候条件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以及历史事件走向之间的制约和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变迁过程中的时间维度,为深挖学科纵深层次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远超任何单一学科。
在课程衔接方面,重视学科核心课程融合串编,以面向实践、学生为本、教学牵引为特征制定课程体系。如“化学+生物科学”复合专业围绕一线教学所需的知识体系和实验能力,打破专业壁垒,以化学和生物专业的核心素养为牵引,坚持学科基础与实验实践能力并重,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教育实践衔接,打造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学科教学设计”等20多门相互关联的主干课课程包。一体式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完成复合专业的主干学科后,能够马上胜任相应的双学科教学任务。
在学段衔接方面,采取本硕一体化培养。学校整体设计复合专业“本科阶段—衔接阶段—硕士阶段”的一体化、系统化培养方案,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重点。第一年至第三年为本科阶段,学生专注于学科能力养成。第四年为衔接阶段,学生补修部分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同时,加强对学生教研能力的培养,对其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教学优秀案例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第五年至第六年为硕士阶段,探索实施深度学习的进阶式课程,学生将在这一阶段学会“像教师那样思考”,为真正进入教学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彰显特色持续优化培养过程
学生的在校培养是一个连续、合作、整体的过程。走好复合专业独特育人路,关键在于培养过程的自主创新,既要从教师的职业精神、道德、情怀出发,遵循学生个人发展的规律,为他们提供普惠、充分、良好的学习体验,也要彰显复合专业相较于普通师范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学习梯度层次,拓展学习视野广度,更新学习内容,强化实践技能。
重视师德师风与学科素养并行育成。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一、二年级开设“教育政策与法规”必修课,在三、四年级开设“师德案例与养成”“家国情怀与师大教师精神”系列课程,在五、六年级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法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至少修读“师德养成与教育法治”通识教育选修模块2个学分。学校建立学生见习—研习—实习“三习”一体化成长档案,对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师德养成与学科素养进行评价,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促进学生师德养成与学科素养提升。
持续加强学科课程的融合衔接。为实现对双学科的认知理解达到“1+1>2”的教学目的,学校对复合专业的课程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创新开设多门充分体现复合特征的崭新课程。例如,“历史学+地理科学”复合专业创设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研究人文历史、空间地理及其发展规律;“化学+生物科学”复合专业创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将生物概念融入化学知识体系,研究分子结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化学变化。通过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多轮方案讨论和实践验证,复合专业的核心课程糅合了双学科核心知识体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未来能够快速适应复合学科的教学任务和高层次教研岗位。
全面推行“双师”创新制度。复合专业的学生在生活、学习、教研实践等方面均启用“双师”制度予以配合。生活上,除了按常规配备辅导员之外,还对每个班级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作为班导师;学习上,由两位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指导学业课程;教研实践上,搭配校内理论教研指导导师和校外一线教学实践导师,多维度为复合专业学生的本科教学阶段保驾护航。
加强教学、教研与实践相互呼应。学校建立教学与教研双向联动机制,引导复合专业学生密切关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将其作为开展教研探讨的重要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级立项。学校还专门增设跨学科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复合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他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实验研究,并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体悟反哺课程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跟进政策保障提升管理服务
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下,复合专业的学生面临独特的教育需求和就业挑战。学校通过持续跟进政策保障和管理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获得相关政策信息,享受政策优惠和支持,增强其对教育和就业的信心。
经费政策方面。为支持复合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教育实践,学校拨付专项生均培养经费和教育实践经费,用于复合专业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和教育实践。另外,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两个复合专业的学科建设;拨付运行经费、人员绩效经费用于复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训等。
培养待遇方面。复合专业学生被录取时要与特定区、市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在学期间享受公费师范生待遇,免缴学费和住宿费。在教师资格证书的手续办理上,复合专业学生按规定可由学校代为认定其教育教学能力,无须参加全国统一教师资格证考试。顺利获得学位学历后,按照协议内容,复合专业学生将回地市教育局,并被指定到特定学校任教,这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
管理服务方面。学校统一筹划,构建校—院—专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面抓好试点项目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学校层面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改革试点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校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与相关学院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本科教学工作专班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专班,分别负责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管理工作。在学院层面成立由学院党政领导、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在专业层面成立由骨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学秘书组成的指导帮扶小组,切实保障试点项目各项工作扎实、有序、高效推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