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主”赋能语文高效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始终是贯穿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笔者围绕让学生“学会学习”,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自主质疑,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在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教学中,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走不出教师的思维定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求产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疑问探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质疑,形成众多问题,然后根据课文教学重难点进行整合,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观点陈述,达到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成为研究者。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在自主学习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每人提三个以上问题。虽然多数学生提的问题水平不高,但通过这个环节他们基本上能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并能大胆质疑。在基本疏通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集中起来,仔细地研读和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为什么说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在质疑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圆明园的辉煌,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热情。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寻找依据,回答问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者”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经历发现知识、思考问题、寻找规律、概括结论、提出疑问乃至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到见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热情。

    比如我在教《春》一课时,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一是以“你们喜欢春这个季节吗”的提问推动情感的自我选择;二是以“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的提问触发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三是通过“说一说自己对这一课学得怎么样”引导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四是通过“说一说学了《春》后体会到了什么”提升学习的自我体验。

    这种设计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学习的角色中,每名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可以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美景;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画一画自己眼中的春天美景;喜欢收集资料的学生可以课前查找有关春天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学生可以尽情地读一读,还可以对比阅读一下其他作家写的有关春天的文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教师应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自主对话,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解疑释惑、清除障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掌握阅读、理解、分析的方法,为学生拥有个性化思考、发表独特见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逐字逐句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应把教材内容的重点字、词、句用笔圈画出来,圈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思考哪些信息是有用的,这些零散的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反思上,一思“这样理解课文对吗”,二思“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理解课文”,三思“刚才的理解是否符合文本要义”。反思活动愈全面愈深刻,与文本的对话也愈深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活动,包括搜集课文相关知识、改编课本剧和探究活动等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产生与文本情感同振共鸣的效果。

    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对文本进行了拓展:“假如你是伊泰普水电站的站长,或是设计者,是周围的工人,是曾经的乱砍滥伐者,参加了这样一个葬礼,你的心里有何感受?”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对人类和大自然中一切生命体的关系进行深层思考。学生由大瀑布联想到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联想到身边的人和事。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动植物是鲜活的生命,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这一堂课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陈毅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