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 言 宏
“新高考对高中生来说,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很多高中毕业生、教师、高校招生办教师。“是自主选择!新高考让我思考我的未来,考验了我的选择能力,让我知道人生要走向何处。”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刚刚走进浙江大学进行社科大类学习的傅浩东说。他的回答代表了很多高中毕业生的心声。学生的自主选择,主要表现在自主选课、选考、选学校、选专业等方方面面。
“‘7选3’让我们
可按兴趣选学科”
“我们是新高考的受益者!”接到记者的电话,汪金涛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汪金涛是天台中学的毕业生,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大类,这个专业在浙江省仅录取1人。
汪金涛初中喜欢文科,本来想选考政治、历史和地理,后来家长建议他选一门理科,他自己浏览高校网站和知乎等社交网站,知道很多专业对选考物理有要求,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他慢慢明晰了自己的兴趣,喜欢电子信息类专业。他说,开发软件不仅仅是技术的事,还要考虑社会需求,需要有社会学背景,政、史很有帮助。于是,他选择了政、史、物作为选考科目。因为是自己喜欢的科目,考起来压力不是很大,最后考了677分。
浙江学生在语数外之外的7门中选择3门考试,有35种不同的科目组合。“3+3”科目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增加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课程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和学校选择权,使得学生有获得感。
有兴趣特长的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并不是很难,选优势科目就行。但对于各科平均、没有特长的学生来说,有点纠结。“我各科平平,但必须要选择,我选了相对喜欢的生物,因为以后生物制药是跨界发展的行业。最后,我的选考科目是生物、化学和历史。”小瑾是个文文静静的姑娘,她的选择来自理性的思考。
在杭州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王华琪看来,“7选3”是“扬长”学习和“扬长”考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兴趣,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就会努力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很有好处。
“‘二次考试’让我们变得更从容”
新高考采用的是“3+3”模式,“7选3”还可以考两次,可以自己选择考试的时间。宁波大学2017级法政类专业新生梁宇超一开始化学考得不理想,但第二次考了满分。提前考完物理和生物,大大减轻了后期的学习压力,他有大量时间扩展课堂知识,甚至阅读一些小说。“原来高三就是复习,我们跳出了轮回,获得了自由的时间,为以后的大学学习铺了路。”汪金涛说。
二次考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带来了自由学习的机会,那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是否有益?小利出身农村,就读于一所县城高中。“我们学校是当地垫底的,成绩普遍不好。因为有第一次成绩打底,我第二次考心态平和,两门成绩都有了提高。最后高考只考3门,压力也减轻不少。”最后,他考上了一所公办本科院校,父母都很高兴。
杭州东方中学是一所民办高中,在副校长毛慧琼看来,新高考给了学生更多希望,“给我们这种生源处于劣势的学校一个超越的机会,选考和分段考试能让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各个击破,稳中求进”。因为新高考改革,杭州东方中学今年取得了超过往年的好成绩。
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建明认为,新高考给了学生们大量自主学习时间,就是考虑到不同的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给予两次机会,就是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填好志愿表其实就是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
舟山中学毕业生金玄易用尽一切办法去了解有关高招政策、高校、专业等的各种信息,全方位地把211高校了解了一遍,终于考上了心仪的浙江大学。“这份志愿填报表,每一处都经过深思,每一笔都承载着理想。我把它视作一份伟大的作品、一座人生的里程碑;它蕴藏了我在18岁这年所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某种意义上,对高中生来说,填好志愿表的一刻其实就是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
新高考提供的种种选择机会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分析环境,找到方向,把未来攥在手中。对高中生来说,方向比具体的专业和学校更重要。小王是台州中学的毕业生,今年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物理)专业录取。选大气科学专业是因为去年暑假他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参加夏令营活动,后来产生了兴趣。他的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际上,他的地理成绩也相当优秀,因他想读的专业决定了只能选物理。虽然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但他说自己将努力考取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的研究生来弥补高考的遗憾。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让他对未来又燃起了信心。
吴嘉成毕业于杭州第十四中学,他笑着说,能最终选择体育“是我斗争的结果”。在高中,他爱上了健美操,而父母想让儿子读金融专业。吴嘉成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并请教了教练,最后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即使考不上好大学,我开家健美操训练馆也是理想职业。”这句话最终打动了父母。站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系的操场上,他意气风发:“体育与健康,这可是朝阳产业!”
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许伟通认为:“这是颠覆式的变化!高考制度改革就是引导高中生走向自己的理想,让选择和未来连接在一起,高中三年不再为了盲目的高分而奋斗。”
“文理兼容不再是梦”
“我的选择并不纠结。因为我特别喜欢历史和政治,爱好是摄影,所以我就选择了艺术方向。为了让专业的选择更广泛,增加了一门化学。”经凡潇,帅气阳光,语调轻松,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生,今年通过艺考顺利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经凡潇很感谢学校创设的艺术氛围和学校的社团活动。据他父亲经建灿介绍,摄影是经凡潇一直以来的兴趣爱好,在中学他就主动承担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摄影任务,周末也经常出去拍风景、人物,平时有空就买些纽约摄影学院的摄影书籍翻翻,从没参加过任何专业辅导或培训班。
“7选3”的选考模式,决定着高校招收的学生与经历传统高考模式的学生相比,会发生一定变化: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理科,而是选其所好,选其所长,选考科目组合富有多样性。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招收到了选考物理的学生,纯理工科类的专业招收到了选考历史的学生。宁波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姜煜冽介绍,宁大今年录取的人文类专业考生中有34.82%选考了物理,录取的语言类专业考生中有29.23%选考了物理,而录取的理工科类专业考生中则有23.93%选考了历史,生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多元化的文理融合。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研室主任李恒威举了个例子。今年浙大人文社科试验班录取117人,其中选考化学的有66人,选考物理的有42人,选考生物的有41人。现在的科研都是跨领域研究才能突破。文理兼容,这既是学生的期望,也是高校的期待,“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途径”,李恒威表示。在高校未来的人才培养设计中,这个生源群体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值得期待。
在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尚可看来,新高考是颠覆性的改革,让学生获得了个性化选择和差异化发展,因为考的是长项课程,从考试成绩来看,普遍比往年高,向新课程追求的“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如何让选择不再烦恼”
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选择的过程也是锻炼人的。
“‘7选3’到底怎么选?80个高考志愿如何填?”这是记者在采访中被问到的最多的两个问题,从中透出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其实,很多的焦虑来自对政策的不熟悉,对学生本身特长的不了解。事实上,新高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包括考试科目的选择,考试时间和频次的选择,专业志愿的选择,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的选择……家长总是怕孩子不会选择,常常越俎代庖。因此,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的选择做好服务和参谋,不要取代孩子去做选择。而作为学生,要对政策多了解,对自我更多认知。
要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中学责无旁贷。在天台中学校长郑志湖等业内人士看来,中学要按照高中课改要求及新高考专业导向的选拔模式,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选课选科指导,强化选择能力培养,助力学生选择。要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选修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上形成特色,让学有所长者脱颖而出。而高校在整个变革中则起了导引的作用,必须到高中多多宣传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让学生对高校激起向往,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方向。
“能选择是公平,会选择是水平。要了解新高考,适应新高考,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选择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一位专家这么建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