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夫在诗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桐乡市第三中学 朱永春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对此,我特别有同感。因为我自己的名字是长辈根据朱熹《春日》中的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取的,所以我爱读诗,尤爱朱夫子的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读朱夫子的诗本身就是一次“寻芳”的美好体验,他的诗句秀正俊朗,境界高远,意象万千。刚工作的几年,为了各种文凭曾黄卷青灯,深夜苦读,完全没有体验学习的乐趣。直到那天随口吟诵到“等闲识得东风面”时,才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觉醒与欢悦。读书须有“等闲”之心,才会真正“识得东风面”。从此,我便不再为他人而读书,不再凭誉以显物;而开始为己而学,只求因心以会道,顺着好奇由着性子地悦读,使自己一个理科男的知识结构越发丰盈而不局促。

朱熹是大学问家,对读书之法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六条朱子读书法成为历代学子的学习指南。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切己体察”,就是读书要读到自己身上来,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也要知行合一,化为行动。读朱夫子最有名的两首《观书有感》时,我便喜欢在他人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可能是一种误读,但先贤之作本就是高山名岳,横看成峰侧成岭,可以有多种解读与引申。比如,《观书有感(一)》我品读时会选与别人不太一样的关注点。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句中,有人重在考证半亩方塘,说是原址在福建省尤溪县南溪书院,因为朱熹在此读过书,其父朱松也留下诗句“清晓方塘开一境”。但我更在意“半”“方”“开”三字,让人自然联想到打开一本线装书的画面,古人读书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所以读书也叫“开卷”,将书的一半卷到背面。“天光云影”乃是常人只能仰望无法企及的先贤圣人及其道义绝学,所谓“共徘徊”,是在如切如磋,神交古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喻人之心灵澄明洁净。盖因常读圣贤书,使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方使内心不受死水积滞、愚妄蒙蔽。有感此诗,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从此心灵便有了天光云影的相伴,那半亩方塘不再凝滞,生命有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欢欣。

《观书有感(二)》带给我这个一线班主任的不仅是个人求学之志、治学之道方面的感悟,还有教育理念上的启发。诗曰: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的字面意思非常明白:因为一夜春水上涨入江,大船便如羽毛般轻轻漂浮在水面。以前江水枯竭时,艨艟巨舰搁浅在河床上,拼命推拉也难使其前进一步。而今春水浩荡,船只在水面上从流飘荡,那么轻快而自在。此诗当然可理解为:唯有学习,使知识智慧的积累、人格修养的提升如春水漫江,才能使人生之舟摆脱困厄获得自由与进步。

但将此诗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相联系则可发现,其实这首诗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描摹了教育的困境:多少教师在拼力地拉,多少家长陷在烂泥中死命地推,但学生像搁浅的航船在学习的河道里就是不肯往前一步。究其原因,大人们不知梦想、责任、习惯、自信、健康、诚信、自律等“春水”的托底作用,忽视了用智力之外的品格对学生生命河流的灌注。

正因为朱夫子的诗,促我警醒,不要只教书而忘了育人;朱夫子的诗,促我转变,实现了从“教书育人”到“育人教书”的理念升华。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着力点与别人不同:用心灵日记每天与学生谈人生谈梦想,与学生一起做广播操,用课前一分钟的轮流演讲为班级注入精气神。把最简单的事情不断做好就是不简单,所以,我班良好的班风常被同事羡慕,其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我的班主任工作之所以能“艨艟巨舰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主要是在平日的教育中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了这股春水的力量,师生的教与学都能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理想之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怎样布置教室才合适?     下一篇:二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