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育课改,让好日子养出“强孩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据中国教育协会体育分会会长毛振明介绍,30年来,包括体能方面的跑、跳、投掷等指标在内,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一直在下降。

生活条件好了,孩子的体质却没有变好,好日子为什么反而养出“弱孩子”?这是当下的体育课改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8月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增强体育课吸引力,培育体育文化,积极组织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建设。9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待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愈加成熟、科学、客观后,可为高考体育测试提供参考,体育成绩将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在此背景下,记者近日走访了我省部分中小学,发现处在深化课改前沿的校园体育,正在迈出好日子养出“强孩子”的第一步。

选课走班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足球、篮球、轮滑、功夫扇、跆拳道……每周一下午,是海宁市狮岭学校初中部的体育课走班时间,各种项目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用走班选课的方式,让学生来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调动他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学校分管体育的副校长施豪杰表示,考虑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实际,本学期,学校还引进了课间游戏项目,把老底子的传统游戏搬进校园,以便小学部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课间也能有所选择,爱上运动,“以游戏促兴趣,还给孩子们一堂真正喜欢的体育课”。

像狮岭学校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改革体育课程设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在调查高段学生体育需求、发展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场地、师资、各级体育比赛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年级走班制体育拓展课程菜单,开设系列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五、六年级学生在中低段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形成了一定的兴趣爱好,具备了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对以往学习中某一项有特殊兴趣爱好的项目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体育教研组组长陆攀亚告诉记者,走班制课程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质健康需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原先我得和大家一起参加体能和田径方面的训练,现在我可以专心地练心爱的足球。”东阳市横店镇第三小学六年级学生周馨说。该校从2011年组建足球队到获得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的两个一等奖,并被确立为第一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校长沈兴兴说,这得益于该校在高年级实施的体育课走班制,让喜欢足球的人组成一个新班级,相当于每周增加了3节足球课。“自从实施走班制以来,学校足球氛围日益浓厚,有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校园足球运动中来。”沈兴兴说,“大自然中,最自然的生长往往是最健康也是最茂盛的,学校教育也一样,要想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最适宜的环境。”

阳光体育把健康放在首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把体质健康放在学生体育锻炼的首要位置已经成为如今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共识。大多数学校以课程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永康中学是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该校专门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大课间活动采用“大课间小区域”模式。七年级的班级大多分布在教学楼一楼,外面就是大片公共场地,适合做一些诸如跳绳、排球垫球等既是体育中考项目又能够在小区域内进行的运动。学校因地制宜,按照就近原则为每个班划分了一块“运动自留地”作为大课间活动的运动区域,各班组织本班学生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运动。据学校体育组相关负责教师介绍,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采用这种锻炼模式效果显著。上学期期末,学校七、八年级均参照中考体育测试标准进行了测试,七年级学生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身体发育更加成熟的八年级学生。

除了一直备受关注的大课间活动,各校在体育方面的校本特色课程也正在成为吸引更多的孩子爱上体育、爱上运动,从而加强体质健康的有效因素。

“爱山小学没有旱鸭子!”一直以来,在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的师生和家长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作为浙江省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利用自身拥有游泳池的优势,一直重视学生游泳技能的培养。每年暑假,学校会通过定期开展游泳特色考章活动引导每一个孩子掌握游泳这门生存技能,争取学生到毕业时,人人会游泳。总校长徐伯荣说:“从2004年起,游泳考章活动已经坚持了13年。我们鼓励学生学会游泳,既是让学生多一项生存技能,从根子上消除溺水这一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为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学生整体发展考虑。”

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的“以绳育人”,已经连续坚持了3年。“跳绳在我们学校有着特殊的地位、特指的定位和特殊的作用,从体育锻炼的‘本色跳绳’,上升到艺术欣赏的‘花色跳绳’,直到办学文化的‘特色跳绳’,学校通过‘绳’文化特色项目建设,让学生在唱绳、跳绳、编绳、舞绳的过程中,健壮体魄,增长智慧,塑造阳光健康的心态。”副校长陈笑说,学校专门聘请教练,成立校花样跳绳队,并针对不同年级段,编排不同的跳绳花式。几年下来,学生们的体质变好了,体能也增加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也变得更加默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