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
□ 毛雪逸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期盼的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现代化蓝图。
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我从来没觉得思政课枯燥,我手上这个创业项目的想法就来源于一堂思政课。”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李牧洲从思政教师的支教经历中获得灵感,发起了互联网爱心支教公益创业项目“一起上课吧”。
一堂好的思政课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价值的引领。省委书记车俊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为此,我省高质量实施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等“三项计划”,并制定了《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改革,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从2013年的68.77%上升到2016年的82.6%。
近年来,我省还不断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施了以“百校联百镇”和“双百双进”为主要载体的实践育人改革,在257个乡镇(街道、社区)建立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仅2016年,就派出3万余支实践团队,40万名大学生和5000余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覆盖1118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群众超157万人次。而文化育人、文明寝室建设等育人工程也在全省高校持续推进。
同时,我省编写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德育教材,着力培育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文明教养、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见行动。
向改革要发展动力
今年8月底,浙江省新高考招生录取传来了喜讯:我省27.2万名学子通过考试招生升入了各类高校,录取率高于以往。
改革是浙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省委教育工委书记何杏仁多次强调:“我们要争当改革的‘促进派’,誓做改革的‘实干家’,努力把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省教育厅先后编制13个省级专项规划,把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地方改革创新,先后实施13项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和3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将深化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2014年成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省以来,我省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2012年,我省还率先开展了高中课程改革,目前全省高中学校已全面建立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2014年,课程改革延伸到中等职业教育;2015年,又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均衡,教师是关键。2013年,我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嘉善五中这所农村学校尝到了甜头。自从嘉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杨晓霞由嘉善一中流入该校后,名师的“鲇鱼效应”调动了该校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当地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全县最好的数学课。
为缓解中小学学科教师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我省还紧跟中央部署,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今年,全省有31个县(市、区)进行了改革试点。我省还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学分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
持续促公平提质量
去年,标准化学校建设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得益于这项民生工程,苍南县桥墩小学变成了村里的高颜值地标性建筑,一位家长欣慰地说道:“学校造得漂亮,里头啥教室都有,比城里的学校还好。”
近年来,我省持续把各种资源向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针对困难地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扶弱”工程;两轮次遴选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重点县,以加强指导和督促,不断抬高基础教育的“底部”。建设教师租赁房、配置学生直饮水设备、为偏远山区学校安装热水淋浴房、为农村学校装备可调式桌椅……一系列为师生办实事的暖心举措始终持续推进着。
“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出台了“史上最严格择校令”,严格控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行为,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推进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截至2016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向社会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零择校”。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或改进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政策,确保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自2007年以来,我省已实现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体系全覆盖,年资助学生超660万人次,资助金额逾40亿元。
在全省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全省8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目前,已有35个县(市、区)创建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县。
做强高校服务社会
浙江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前不久,“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让全省教育工作者为之振奋。
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指出:“全面实施高教强省战略,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归根到底是要更好地发挥高校‘顶天立地’作用,为‘两个高水平’建设尤其是创新驱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瞄准“双一流”目标,我省在2015年启动实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分两批遴选确定了12所重点建设高校,并进一步加大重点高校建设经费投入。在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启动实施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为期5年的20所重点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并持续开展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制定实施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活高校办学活力。
同时,我省重视国际化发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5年来,建成了独立设置的温州肯恩大学以及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等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先后有15所高校在20个国家建立了24所孔子学院以及一批孔子课堂,有6所学校在国外设立了7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
近年来,我省把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体系,先后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7个,并与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及行业企业合作,联手共建14个产学研联盟。据统计,2012—2016年,全省高校为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三大奖45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81.8%,高校为主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4项,占总数的74.8%。同时,我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经纪人机制和队伍建设,一批又一批高校科研人员常年活跃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源源不断地为经济主体送科技、送项目、送服务。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将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重要指引,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