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一堂生命教育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胡欣红

近日,杭州一位四年级小学生成了网红。这位小孙因为上三年级“观察蜗牛”的科学课,已经养了一年多时间的蜗牛。每天早晚两次喷水,周期性地更换沙土、清理粪便,不间断观察和记录,如今已将三只白玉蜗牛养成了大大小小六七十口、四代同堂的一大家子,还送了学弟学妹二十多只。对此,老师表示欣慰,“这才是成功的生命教育,爱就是付出,有责任感、使命感”。

关爱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尊重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一位四年级小学生将蜗牛养到“四世同堂”,其爱心与耐心、责任感与使命感当然值得点赞,也在无形之中为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生命教育课。

除了养蜗牛,养蚕也是常见的生命教育形式。然而,养蜗牛成网红,养蚕却常常遭遇吐槽。之所以如此,除了蚕宝宝的饲养周期短和城市里的桑叶资源短缺之外,更在于孩子兴奋期短、课程学习任务重,于是许多家庭都沦落为孩子只管“观察”和“写”,按时供养、清理的劳作事务由家长承担的分工模式。

本该孩子的事情,却异化成“家长作业”,孩子倒成了打酱油的,如此背离本意的生命教育,焉能不成为一种烦恼与负担?

养蚕如此,其他各种实践类作业也常常如是。做手工、办小报、做社会调查和学术探究课题等课外作业,不少家长会担心孩子来不及做,或者觉得孩子亲手做的太难看,于是主动承担,进而陷入家长PK的恶性循环,整个过程家长“深度参与”,孩子“袖手旁观”。于是,同样的体验探究课,在别人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好办法,在我们却成了家长们叫苦一片的负担增长点。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所以出现这种悖论,根源应当在于功利心作祟,急火攻心。虽然大家都知道“重在过程”,应当放眼长远,但“现实”却迫使人们拔苗助长,更不用说因为“课外活动”耽误“考试”这等大事。在整个教育大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形下,实难化解。

正因如此,一位小学生将蜗牛养出了四代同堂,显得弥足珍贵。在一群蜗牛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爱心和耐心的孩子,还有引导孩子将好奇化作岁月中琐碎照料的师长,既收获了蜗牛,也收获了孩子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精彩的生命教育课,更是一堂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