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习惯才是专业发展的王道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莫国夫
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程中,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大神——欧内斯特·卢瑟福。他是核物理之父,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其认为“物理学是科学,其他所谓的科学不过是集邮”。但1908年,卢瑟福因“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他“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其实卢瑟福最传奇的,还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在他的学生中,有丹麦的玻尔、德国的哈恩等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实验室也因此被人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下面这个小故事或许能说明卢瑟福实验室的秘密。
一天深夜,卢瑟福偶然发现一名学生还在埋头做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在做实验。”
“下午呢?”
“做实验。”
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
“也在做实验。”
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反而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有道理。
勤奋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特质,专业性才是。没有专业性做支撑的勤奋是可怕的,极端的例子就是“南辕北辙”。这样的事例在教育现场中并不少见,只是教育的隐藏性和长期性,常常遮蔽、麻痹了我们的判断。
专业、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持续思考。
不愿思考,工作就会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
我一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如果学生以后记不起你的课有多么吸引人、知识有多么渊博,那应该会羞愧的吧。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奔忙的工蚁,所有的日子都湮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只知埋头而从不抬头,忙到尽头才发现“此路不通”,这也是很可悲的。
人生如迷宫。缺乏思考,必会受到现有认知的局限,终至碌碌无为。不妨独处,不妨自己留一只眼睛来看看自己,不妨偶尔拿出时间进行深思。如一个职场中的年轻人,起码需要时时思考三个问题: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这样的问题问得多了,就会慢慢建立起对自己人生使命的认知。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这样的思考习惯更是决定性的,要成长就要会思考,尤其是自我反思。
以上一堂课为例。课上得不错,你应该追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上得不错的地方在哪里?二是为什么能够上得不错?
如果这堂课上砸了,依然是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地方上砸了?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一类自我追问的思考,最忌讳把自己从中摘除,而把责任推给学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教师永远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课堂遭遇失败,在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实是十分宝贵和必要的经历。失败之后是抱怨,还是不懈思考,寻求改进?则是高手和庸众的分水岭。
数年前,罗才军老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赛课,上的课是《伯牙绝弦》。在准备的那段日子里,我和他约定,凡试教,必有反思;写反思,必让我过目。那堂课成功了,旁人看到的是他获奖的荣耀和日后专业上的风光,但我更清楚这一路他以反思内省为武器的披荆斩棘。如他的《9月5日课后随笔》:
教学设计及试教到今天,我坚守的这节课的基本方向有如下四点:一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一次文化的传承。二是通过这节课渗透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三是通过这节课增加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体验和理解,甚至能引发一点对文言文的兴趣。四是通过这节课进行一种情感的熏陶和洗礼。
但至今试教的结果,还是有一大半学生没有被激发,被点燃,原因何在?是我的整个课堂行进中没有集聚更多参与的心。这是现在最棘手、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十分担忧的是,这节课故作深沉,如何引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又有内涵?如何让文言文学出新意?如何让这历史的文本真正活在当下?在语言学习上可以有怎样的创造?怎样呈现出创新却又不失文言文教学的凝重与古朴?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应当是最宝贵的素养。一样需要反思的是还有其他看似成熟的外部经验和思想。
所有的远方,其实都与我们相关。
对于权威和经典,要尊敬,但绝不能盲从,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对待外部的经验,当是以我为主,择善而从。学习本质上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在相对的高处,你会看到更多的人生风景。你可以往相对不拥挤的地方去,你也可以对眼前的一切不合理说“不”,你可以让身心相对自由。
最近看到一个词,很受刺激——“教奴”。
它体现了教育的极端异化。教师千万不要沦为教育的奴隶,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教师更应该是。
这样想着,就写了这篇文章。和有缘人共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