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茅卫东

各类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除指令性培训外,许多教师还自发地组织起来,线上线下成立各种学习共同体,交流心得,互助发展。但许多人没有正确的学习意识,好学上进,无非是努力获得更多认可,得到更多利益。这样的学习,我称之为“伪学习”。就我个人有限的观察,我把“伪学习”分为三类:

一、渴求肯定型

有教师发微信、跑论坛,说是为学习,真实的心理需求是作为一名“好学生”而得到别人尤其是名师的肯定和表扬,赢得同伴羡慕。不能说这样的行为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好歹这是一种上进的表现,和名师交流总比与牌桌为伴要好些吧。

不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并不是一种学习心态。别人的肯定让我们开心自信,让我们更有热情投入学习;但可能别人的批评或者商榷,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注意肯定与共鸣的区别。得到肯定与引起共鸣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共鸣是因为双方理念、观点一致而产生愉悦,基于交流中双方地位的平等,与其他因素无关。

共鸣是一种肯定,但肯定未必是共鸣。就像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说教师无法从学生那里得到一些启示,但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指点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表扬,会让学生觉得开心、产生信心,但这不是师生间的共鸣。

心理成熟的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肯定,但这不应该是得到教师表扬后心花怒放的孩童心态。

渴求肯定的教师,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当希望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灰心丧气。这样的教师,你给他建议越多,他越有可能生气;而送一朵“鲜花”、一个“掌声”,他就满足了。如果给他一个“拥抱”,说:“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用心的好老师。”也许以后他逢人就说你的好话。

或许有人会说,这难道不好吗?他得到了需要的鼓励,在工作时可能会更加关心学生,给学生更多鼓励。或许是如此,但一个心理不成熟的教师,内心还像学生般渴求肯定,如果课堂上遇到学生质疑,他会怎么处理?这些年,许多师生冲突引发的恶性案件,如果仔细去分析,可以发现多数是因为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自身内心不成熟,是无法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

二、急于求成型

有教师遇到一点问题就向同行请教,态度非常诚恳,心情非常急迫,这大多也是一种“伪学习”。

QQ群、微信群里,网友支招往往是三言两语,未必真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

再者,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早已有之,上网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海量相关信息。自己整理一下,或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又锻炼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进一步说,身为教师,自当未雨绸缪,诸如“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这类问题,理应提前思考并备好解决方案。

所以每次我看到有同行急急地向网友求教,忍不住想:这是真想解决问题,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呢?

急于求成的教师还有一个特点,总是希望网友提供建设性意见、可操作性方案,最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他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多媒体也可以“满堂灌”,有网络平台也可交流如何控制学生,穿新鞋走老路的事例有很多。

经常能够看到同行引用据说是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总是急急地想得到操作方法,我们能成为那棵树、那朵云吗?我们又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

退一步讲,知道怎样操作,也不是万事大吉啊。比如开车是一件操作性极强的事情,通过考试拿到驾照,说明已经掌握了这个技术,可是又有多少已经拿到驾照的新手把油门当成了刹车?

那些希望得到教育“葵花宝典”的同行,千万不能以为教育只是一种操作性工作。相对操作性来说,教育首先是思考的艺术。

三、寻求温暖型

我在一些群里看到,有些教师每天都冒泡说话,可大部分是口水,与教育教学无关。我曾与一位群主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让大家感受到温暖是建群目的之一。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需要抱团抵御寒冷。但个人以为,寻求温暖最好的方式是走向光明,是彼此取暖相互鼓励着走向光明,而不是彼此相拥后不再前行。

很遗憾,“渴求温暖但拒绝光明”的情况相当普遍。许多所谓的专业讨论,总是停留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技术层面,讨论一般以相互赞美为主,很少看到质疑与探讨,更不涉及心灵成长、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更深层思考。再说得直白一点,很多教师的需要无非是:如何在行为上、思想上有效地控制学生。

肯定会有教师以“一线教师”为由给自己辩护,我的建议是,不要把重点放在“一线”,我们首先是“教师”,是助人成长的人,自当明白成长的意义,不能将自己和学生掩埋在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各种低级的量化考核中。

总说教师要学会思考,但思想者往往是孤独的。习惯于抱团取暖,温度可能是有一点了,但思想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师话坊     下一篇:努力工作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