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诗文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章燕君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是中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教学中,一些教师或采用“逐字逐句讲解法”,或采用“纯人文性”教学,学生无法全方位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朗朗上口,重诵读

古典诗文,尤其是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与现代文大相径庭。小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接触古诗文外,很少在其他地方接触古诗文,对古诗文的感性认识较少。熟读、背诵文言文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即通常所说的“诵读法”。诵读文言文是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曾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吟诵之妙,在于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如此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表达学生对文句的感受。当然,诵读训练少不了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只有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才能逐步培养文言语感。

此外,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习其句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诵读技巧的指导,强化学生对停顿、重音、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的掌握和运用。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朗读。如教学文言文《学弈》,开篇第一句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教师可以先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然后引着学生朗读,过程中对语速、轻重等进行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慢慢加深难度,让学生试着自己断句。如教学《两小儿辩日》, 教师可以先将原标点去掉,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断句。

二、慢斟细酌,重意蕴

熟读与背诵不是古诗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使学生获得情感认知、达到精神体验,才能体现古诗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古诗文教学中,情感的熏陶是根本,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古诗文“面对面接触”,慢斟细酌,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即使有疑难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教师要擅于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去进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伯牙绝弦》一文,课文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怎样让学生感悟课文深层的人文意蕴呢?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把寥寥几字的文本读长、读深。当读到“峨峨高山”“洋洋江河”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俞伯牙作为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学生以AABC的形式说一说,再用‘善哉, 兮若 。’的句式赞一赞。”在此过程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步步深入演绎文本中丰富的信息。之后,教师以“伯牙身为外交官,仅仅只念这些良辰美景吗?”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念亲人、念家事、念百姓、念国事……真正感受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层含义。教师再追问“此时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立刻有所感悟:生活的知音、心灵的知音、精神的知音、人生的知音、生命的知音……此时学生已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在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

三、融会贯通,重联系

古诗文教学要联系纵横,融合古今,向生活延伸。

首先,古诗文教学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正如黑格尔所说:“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绘画地图来了解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历史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和离别家乡的依依不舍。

其次,要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文知识,拓宽视野。如学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后,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外摘录几首南宋时期的爱国诗,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制作以爱国诗为内容的手抄报,并择优进行展示。学生在此间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有爱国情感的熏陶。

古诗文源于生活,自然要回归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联系古今,积极挖掘生活中的题材和资源,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可见景吟诗,也可见物吟诗。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引用古诗文表达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的基础上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文。

四、巧用媒体,重实效

古代诗文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厚的意蕴。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多媒体巧妙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以此帮助学生深刻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笔者在教学“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句时,播放了《黄河颂》的视频。看到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学生被深深震撼了。在这样一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情感得到激发。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时,笔者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声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遗民们站在北风中,流着泪望着南方,可怜极了!”借助想象,读者与诗人的心更贴近了,学生深切感受到一种悲摧的气氛,在这样一种气氛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